一把金钥匙开启致富路——市政协市委办帮扶鹰手营子村脱贫侧记
2011-12-07   23时05分 浏览次数:

    11月初的一天,太阳刚从薄云中钻出,承德县新杖子乡鹰手营子村的村民们一改往年的习惯,从各自的家中聚集到山梁上,围拢在果树旁,凝神静听市林业局林果专家李子海教授现场讲解冬季果树管理的知识。这是市政协副主席陈树峰第14次带领专家和相关部门到这个村传授果树种植和管理技术。

    鹰手营子村位于承德县新杖子乡北部,全村总面积7000亩,可耕地面积1417亩。这个村毗邻市区,但是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发展缓慢。土地承包后,村民始终在温饱中徘徊。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65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干净得如同一张白纸。

    2008年,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鹰手营子村作为市政协副主席陈树峰的扶贫联系点,由市委办公室负责帮扶。

    2008年的春寒料峭中,陈树峰带领市委办的同志,与村里的党员和村民组长促膝谈心,说思路,谋划建设一个“花果山庄”式的新农村。4年间,协调市县扶贫办、林业局、水务局、农开办等部门,跑资金、引项目,实施“林果富村富民”战略,为村里稳定富、长远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村民组组长孙海清还深深地记得,2009年2月26日他随陈树峰副主席去邢台前南峪村、水门村、内丘县富岗山庄等地学习考察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情况。

    孙海清说,走进那几个地方就像做梦,那里的自然环境还不如我们,可人家的果树管理得就像芭蕾舞演员,富岗牌的苹果不是论斤卖,是论个卖,一个买到几元钱,听说在石家庄一箱苹果只20个,就卖了168元。

    参观回来后,从村干部到各小组长深受启发,产生了共同心愿:看看前南峪村人,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条件下,靠种植果树走上了致富路,我们一定发挥自身优势,一定发展果品产业强村富民。

    在市、县乡各级领导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民转变了陈旧观念,消除了贫困心态,走上了打造“花果之乡”的路子,实施了果树种植和管理“七个硬仗”。从2008年开始,市、县林业局先后扶持村里总价值39万元的各类果树13万株。

    水的问题是鹰手营子村发展果树产业的瓶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利问题,确保果树健康发展,水务局、农开办先后投资300万元,打机井8眼,配套机井5眼,修80立方米的蓄水池8座,铺设地下管道15000米,出水口百余个,安装变压器一个,山上硬化路面1.5公里,修环山路15公里,并建成几座大型停车场。

    党员尹学,一心扑在果树上,栽植了十六七亩果树,各种果树总计2000余棵。历经几年的努力,现在果树已陆续结果,今年光大枣一项就卖了万余元,苹果卖了近万元。

    李春风对果树的管理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果园管理得井井有条。今年的秋天,130余棵苹果树,就卖了将近2.5万元,大部分是市里人来采摘的。他说,他还有几百棵苹果树没有结果,不善言谈的他心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刘井清把自己家的陈年老屋翻盖成了8间房,办起了土色土香的农家饭庄,生意甚是红火。村子里产的水果摆在了他的门前,卖给前来吃饭的城里人。

    在市县各方面的帮扶下,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几年里,清理了村内和村庄周边堆放多年的垃圾,改造了村内1.5公里道路,村里安装了路灯;投资3万元,实施了自来水改造工程,使本村80%以上户吃上了自来水。

    201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由帮扶前2007年不足650元提高到2125元。再过两三年,村庄将会掩映在花果飘香的果园里。孙建军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