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接地气” 真情暖民心——围场开展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见闻
2011-12-17   23时27分 浏览次数:

 

 

    11月16日上午,在围场最西部的南山嘴乡寄宿制小学里,193名孩子无比高兴,因为这天县检察院的叔叔阿姨们不仅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普法课,还送上了为他们精心挑选的1000多册图书。围场检察院送书到校园,只是围场今年开展“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围场,下基层活动已成为干部转作风,解难题,促发展的重要平台。

 

    建立“联系卡”,帮扶“一对一”

 

    今年3月份以来,围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从县直机关和乡镇抽调近千名党员干部,深入全县312个行政村,访民情、结对子、讲政策、送技术、强班子、解难题、保稳定、促发展,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9月22日下午,围场张家湾乡宝元昌村。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村民王祥正在抓紧做着农活,等手头的农活干完,他就赶回北京上班。说起自己在北京的工作,王祥颇为感慨。几个月前的一天,村民王祥因为找不到工作,觉得特别烦恼,不经意间他发现前几天县劳动就业局下基层干部王文忠挨家挨户分发的“联系卡”,抱着试探的心态,便主动与王文忠联系。两天时间不到,王文忠便在北京为王祥找到了一份工作。

    如此快捷的帮助农民解决难题,主要功劳是该县下基层工作领导小组特别制作的全县“机关干部下基层服务群众联系卡”,卡上记有机关党员干部的姓名、职务和联系电话。有了这张“联系卡”,群众如有什么困难,只要按卡找人,很快就能得到“一对一”的回复和帮助。也正是这张普普通通的小卡片,将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联结在一起,树立起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县农牧局下基层工作队队长刘敬欣患有股骨头坏死症,她深知疾病带给病人的痛苦,带给家庭的困难,在所包扶的半截塔镇,她主动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陶宇家庭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争取到免费做心脏手术的名额和其家危房维修资金。与此同时,她带领局机关下基层工作队8名工作队员,先后在半截塔镇开展技术指导115人次,指导建设50亩休闲农业采摘园1处,100亩综合农业示范园区1处,帮助谋划筹建蔬菜大棚小区3处,争取到总投资30万元的设施农业滴灌项目1个,被农民朋友亲切称为“知心大姐”。

    据了解,围场千名党员下基层活动开展以来,党员干部坚持到群众中去摸情况,深入调查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共走访群众23398人次,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5000多条,填写工作队日志82个,撰写民情日记936份,发放联系卡8000多张,结成帮扶对子1419个,帮扶贫困户782户,扶持资金28.24万元,切实找准了基层群众最盼望、最希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各驻村工作队通过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服务,真正赢得了农民群众的爱戴,切实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搭起“连心桥”,帮扶“实对实”

 

    “干部下基层,就是要真真正正地帮助基层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谋发展,要真结,要真帮,这是下基层的出发点,也是检验下基层成果的落脚点”。在全县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动员大会上,县委副书记、县长胡熙宁一针见血地指出下基层的用意。

    全县最西北部的老窝铺乡,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困难群众较多,是全县最困难、最闭塞的乡镇之一。县民政局工作队通过实地调研,在与全乡最困难的30户农户结对子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民政部门福彩公益金20万元,用于全乡贫困户的救助。同时,特殊拨付救灾、医疗救助、优抚资金8万多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10月2日,老窝铺村7组村民赵广勋望着刚刚重建的新房,眼含着热泪说:“等明年我把房子收拾利索了,一定要请上工作队的同志喝上一杯喜酒,没有他们的帮助,我这辈子也没有指望住上新房了……!”

    北道村是朝阳地镇的一个偏远小村,由于基础设施薄弱,2011年被县委列为后进村。宣传部下基层工作队进驻该村后,发现该村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为改善该村基本的办公条件,工作队员在单位主要领导的支持下,解决帮扶资金10万元,对原办公室进行了整修,使该村办公环境焕然一新。

    县扶贫办、林业局、水务局等涉农部门工作队,把所包乡镇当成工作的“试验田”,除在资金和农用物资上给予帮扶外,还积极帮助乡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打机井、修水渠,建园区,搞示范,发挥懂技术、会管理的特长,把实惠送到了农民家门口。

    县驻村工作队住农家炕、吃农家饭、说农家话、干农家活,真心实意地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在党和群众之间真正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截至10月8日,各工作队帮助各乡镇、村和农民群众协调解决各类资金405.91万元,帮扶水泥、铅丝345.5吨和一大批生产生活急需物资,帮助谋划增收致富项目232个,办好事、实事450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立“灭火队”,化解“心贴心”

 

    农村不稳,社会不安。在下基层活动中,工作队把排查和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御道口乡三复兴地村二组一名74岁古稀老人,二十几年前老伴去世后,经人介绍,他与同村带着8个孩子的胡氏结成了连理,婚后,夫妇又生育一子。老两口含辛茹苦将9个子女相继抚养成人,分家另过。胡氏去世后,老人一直与小儿子生活在一起,不幸的是小儿子遭遇车祸去世,今年3月儿媳又与老人分了家。过继过来的几个子女也不照顾老人,老人无依无靠,来到了村委会,要求村里给予解决。县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得知后,与村组干部一起,深入到老人8个子女和一个儿媳妇家中,征求他们的意见,深入做他们的工作,并告知不赡养老人是违法行为,经过几番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终于打动了老人的一个继子和儿媳,他们答应赡养老人,老人也同意去继子家生活,并与老人签订了《赡养协议书》。就这样一个面临激化的家庭矛盾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今年8月,大头山乡一萤石矿因扩路,在未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破坏闲置荒地10多亩,并毁坏了2家的祖坟。事情发生后,20多户农民,气愤填膺,拿起镐头铁锹找矿主拼命。虽然在村干部的说服下没有发生刑事案件,但是法律意识薄弱的农民却将矿主租用来的铲车私扣了3天,造成了几万元的损失,并被铲车司机告上了法庭。接到法院传票的村民们,直到此时才知道自己把有礼的事儿,反弄的没礼,还要白搭进几万元损失,一时没有了办法。下基层工作队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矿主到乡解决问题,向村民赔礼道歉,协调铲车主免于赔偿损失,并通过此事引导村民增强法律意识,不做违法之事。

    如今,下基层工作队就如安插在基层的一个个“灭火队”,哪里有了矛盾,哪里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这是工作队针对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确定的基本目标。就是因为有了下基层工作队员的积极加入和参与,使全县农村维稳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至10月末,全县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376起,现已化解矛盾纠纷和稳控信访事件317起,较上一年度化解率提高20%。

    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考验的是干部的能力,收获的是群众对党的信任。岁末将至,围场开展的“百日下基层” 攻坚行动如火如荼,搞培训、修水利、送温暖、保民生,一切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开展,1000名党员干部就像1000支画笔,描绘着来年的胜景,勾绘着新农村的蓝图!

    刘阜民 杨旭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