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双桥区探索城市管理创新纪实
2011-12-12   00时00分 浏览次数:

    初冬,走在我市市区,大街小巷干净整洁,乱设摊、乱涂写、乱搭建、乱吊挂、乱张贴现象基本消失,城管人员反复在街巷巡查,随时纠正破坏城市秩序的行为……这一系列细微的变化,都一一体现着双桥区积极整合城市资源、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

    创新体制——下放权利,城市管理贴近化

    11月的清晨,已有些许初冬的气息。像往常一样,早上7点,牛圈子沟镇城管中队的队长赵忠开动城管执法巡察车,带领执法队员们在镇辖区内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与此同时,还有几十名城管队员,也在我市中心区的7个办事处、8个乡镇辖区内的大街小巷上开始了他们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管理也要求与时俱进。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张,只有科学有效地配置执法资源,才能守候城市的美丽。

    今年,我市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实行属地管理,双桥区承担起了我市城市管理中心区的城市管理责任。

    接到这份沉甸甸的任务后,双桥区委、区政府带领有关部门深入街道社区研究城市管理对策,结合实际提出了“小城管”到“大城管”的转变,城管网络深入基层的创新工作方式。

    双桥区城管局向双桥区下属各办事处派驻了城管中队和驻办干部,用最短的时间熟悉了解街道城市管理工作,并对现有城市管理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按辖区设置执法力量,街道配置执法中队,在原来3个直属中队、1个机动中队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区的7个办事处、8个乡镇的15个辖区中队,使城市中心区的城管中队达到19个,一线工作人员达到125人。街道、乡镇辖区中队在各自的责任区内主动巡查、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得到了加强。

    城管权利的向街道、乡镇、社区延伸,减少了职能交叉,缩小了管理范围,增加了管理内容,做到工作范围、内容、职责明确。

    自6月份城管局职权下放后,双桥区城管局和街道乡镇密切配合,不断向城市脏、乱、差宣战,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实现了规范武烈河钓鱼、约束市区散养大型犬、清理沿街乞讨、清刷小广告;疏导与取缔市区活动频繁的300多个流动商贩,分流安置;清理整治占道经营、露天烧烤;重点清运建筑垃圾、卫生死角和拆除违章建筑。

    创新机制——以人为本,城市管理人性化

    在钟鼓楼早市经营多年的柳翠红,高高兴兴地迁到了新的早市,她说:“新早市规模大了,客流多了,我的收入也增加了。”与此同时,多年饱受早市之苦的流水沟街居民一致赞扬,早市搬得好。

    钟鼓楼早市的脏乱差不但影响承德的旅游城市形象,还影响附近居民生活。为从根本上解决存在30多年的早市,双桥区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新早市市场,整体搬迁了早市,并多次与搬迁的经营者协商,提供优惠政策,为进入新早市的商户办理了经营许可证,统一分区编号,使商户实现了合法经营。在钟鼓楼早市成功迁出后,双桥区还投资30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1900余平方米的新花鸟、宠物市场,搬迁了原有的市场。

    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让以人为本贯穿在城市管理的每一个步骤,这是双桥区城市管理的精髓。

    商贩占道经营问题一直是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这些马路摊点的主角,大多是城市中的下岗职工、无业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和进城的农民,马路上的每一个摊位,都支撑着一个家庭的温饱,取缔这些摊点,将直接影响这些困难群体的生存条件。但是,若任由摊贩乱摆乱放乱卖,确实影响市容市貌。

    这似乎是个“两难”。

    双桥区在对流动商贩的管理中,以说服式、疏导式、服务式为主,处罚为辅,努力摒弃执法中冷、横、硬的作风,以理服人、以法服人。注重变“堵”为“疏”,在义泰兴和陕西营新桥各建设了一个供流动商贩经营的便民市场,建设总投资24万元。以南营子大街为界,将街上的流动商贩引入便民市场进行经营,共有200多流动商贩已进入便民市场。

    不仅如此,双桥区还迁移南兴隆街、美风街、小溪沟、钟鼓楼和西大街、武烈路、新华路等12个市场,迁移后集中为6个市场,总面积达到10000余平方米,让众多马路商贩有了合理的一席之地。

    鉴于这种科学管理的模式,在城市中心区城管与摊贩“猫捉老鼠”的游戏结束了,“繁荣”与“市容”在“和谐”的舞台上共舞。市场秩序井然,道路交通顺畅,市容清丽可人,商贩满意,市民满意,政府满意。

    创新举措——责任到人,城市管理精细化

    每天夜里,队长佟昕阳都会带着城管夜间巡逻队在市区巡逻,他们不仅管理取缔露天烧烤,还负责制止、清理招贴小广告,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

    不仅是夜间有专人巡逻,在每天的早、夜市,周末的犬市、花鸟市都有专职城市管理人员的身影。

    双桥区在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中,建立完善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实行区域划片、责任到人、层次管理、严格考核奖惩,把城市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城市管理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城市管理内容向街道、乡镇、社区、单位延伸,还做到了城市管理人员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和征求意见,政府对城市管理信息的获取由被动听取转变为主动收集,有效地填补了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缺位,减少了管理中的死角和盲区,实现了精细管理、全程覆盖,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商城后街 “脏、乱、差”现象市民反映强烈。双桥区城管部门在接到这一情况的反馈后,联合新华路办事处多次引导劝说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的商户入店经营、入市经营,并在双桥区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新华路办事处的大力配合之下,先后出动80余人次,对商城后街的占道经营、店外经营采取强制措施。此次清理行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拥护和支持,有市民自发燃放鞭炮以作庆贺。

    在加强精细管理的同时,双桥区城管局还积极与市民的双向互动,动员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作城市精细管理的补充。双桥区城管局与临街门店签订了双向承诺书,实施《“门前五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包环境卫生秩序、建筑景观美化、车辆停放秩序、铲冰清雪和物料堆放、门前经营秩序等项工作,以公开承诺来督促主动严管,督促店主主动服管,形成了“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全员参与,市民群众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从而进一步细化了基础性管理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记者 孙丰 通讯员 张宏焘 辛德艳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