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发展的血脉。平泉自古人文地,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辽文化、清文化在这里传承、融合,留下了灿然的文化财富。
而在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平泉同样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一座座现代化场馆,让百姓尽享文化盛宴;一个个农家书屋,让农民闻着书香把钱赚;一台台群众文艺演出,点燃了城乡大地的文化激情……
“文化惠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平泉要打造成为三省交界区域群众幸福指数最高县份,就必须加快文化民生的进程,让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中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县委书记董正国一语道破了平泉强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真义。
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用幸福指数考量“文化民生”。如今,平泉文化的灿烂阳光,正温暖着越来越多群众的心房。
让文化权益共享——“硬投入”提升“软实力”
城乡群众如何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平泉的破题方法是:把“文化活县”提升到县域发展的战略层面,以公共财政为支撑,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发展。
文化惠民,政府投入责无旁贷。近三年,平泉每年文化事业费增幅均超过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平泉文化发展的硬抓手,也是构建全方位文化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点。”在县长蔡福浩眼里,正是由于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硬投入”,才有效提升了平泉文化的“软实力”。
踏访平泉城乡,一幢幢耸立在县城中心地带的标志性文化建筑,让许多平泉人为之自豪。但更让他们感觉实惠与温暖的,是遍布城乡、就在身边的各类文化场所,正是这一处处场所构成了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站在泽州园山顶,平泉新貌一览无余。身在园中,抚今追昔,让人充分体验到历史的厚重。这是投资1.5亿元建设的大型辽文化主题公园,也是县城包括市民中心广场、府前广场、瀑河广场、电影院广场等“一园四场”休闲娱乐场所之一。此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宣传文化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等便民服务设施不断满足着群众日常文化活动的需求。
走进卧龙镇八家社区文化站,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培训室里,前来听课的群众仔细记录着;农家书屋里,有的在挑选自己喜爱的报刊、书籍,也有的边看书边做笔记……农村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农家书屋丰富了文化生活,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村民杨永军手里拿着一本《设施果树栽培技术》高兴地说:“看,这本书对我栽培设施桃太有用了!”如今,农家书屋已经成为村民们离不开的精神“加油站”。
看书、看电影、上网、唱歌跳舞,农村人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截至目前,平泉建成达标文化站19个、农家书屋291个,全县211个行政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乡村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县支中心和乡村基层点建设基本达到部颁标准。
文化如水,沁入心灵。设施网络化,让百姓亲近更多的公益文化场馆成为可能;免费开放,让文化权益共享得到了更有效保障。在平泉,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和自己的生活水乳交融。
以文艺精品引路——“小舞台”唱响“大品牌”
政府公共文化投入激活了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在平泉,不论是城市小广场,还是农村小舞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活动是繁荣城乡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县城各个文化广场霓虹闪烁,人头攒动,热闹非常。交谊舞、大秧歌、健美操、吹拉弹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每天晚上都会在这里上演。
“走出家庭,和社区居民融在一起,大家自娱自乐,丰富业余文化生活。”64岁的城北社区居民郭景林高兴地对记者说。自从退休后,郭老组织30多名戏曲爱好者成立了“梨园春”老年艺术团,每年义务演出达70多场,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并经常去北京、石家庄等地进行演出。
县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该县通过开设“社区文化节”、文化惠民等品牌活动打造别具特色的文化社区。县城社区11支“夕阳红”秧歌队,经常穿梭于大街小巷进行文化义演。坚持多年的县城彩色周末文化活动每年演出40余场,文化广场放映电影60多场……
“敲锣打鼓走上台,我们心里乐开怀,自编自演三句半,开台……”在平泉县王土房乡东北沟村文化活动广场,村民王凤祥和他的伙伴们正津津乐道地表演他们自创的三句半,笑声歌声绵绵不断。
让农民群众从台下走到台上,由观众变成演员。全县农村成立了206支秧歌队,群众艺术团体达200多个,涌现出琴棋书画等151名文化艺术能人,开展文艺活动达1200余场次,一大批群众自编自演节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农民忙时务农经商,闲时参加文化活动,整个农村呈现出和谐向上的新风貌。
文化艺术“流动”,填补区域落差,为基层群众带来享受,也为文化繁荣培育市场,平泉呈现出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向社区传递、向农村辐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局面。
精品,是文化共享的追求。平泉“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19年来唱响全国,先后出访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演出团体”;居民马明哲创作的群口快板《大爱人生》荣获“南山杯”首届全国曲艺新人新作最佳作品奖;彰显平泉历史文化底蕴,大量文学作品获国家、省市大奖……
群众艺术争奇斗妍,高雅艺术成绩斐然。群众不仅是文化的受惠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惠民由此真正汇入了文化民生的时代交响。“文化建设,不是文化部门唱‘独角戏’,而是多个部门演‘大合唱’。”平泉县委宣传部长王荣昌说,正是政府、民间、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才让平泉文化惠民工程得以持续开展。
与产业发展共兴——“大思维”催生“新模式”
找准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拓展“文化民生”的广度和深度,是平泉文化惠民工程的一大亮点。
一直以来,平泉把文化产业放在有别于一、二、三产业的“第四产业”的高度,凭借“辽河源头、契丹祖源、中国菌乡、神州炭都”4张名片,走出了“文化提升产业,产业催生文化,文化与产业互融共兴”的发展新模式。
来到平泉县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看食用菌种植、听食用菌历史、品食用菌大餐,集“听、赏、食、购”于一体的食用菌文化体验之旅让人感到新奇。平泉总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2000多亩的中华菌文化产业园,包括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蘑菇庄园、菌文化一条街。目前,已有6个项目建成,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已经对外开放。
平泉县菌文化产业管委会副主任白中龙介绍说,全部项目建成后,平泉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综合性最高、吸引力最强、全方位展示食用菌文化平台,成为中国北方菌类产品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交易中心、饮食中心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菌文化旅游目的地。届时,将有10万菌农受益。
走进平泉县“绿世界”活性炭制品公司文化创意产品车间,几十名工人正在制作活性炭工艺画,五彩缤纷的贝雕画“万里长城”、挥洒写意的彩砂画“松鹤延年”、厚重天然的秸秆画“耶稣牧羊图”分外吸引人。
“将活性炭赋予文化内涵,制成室内装饰工艺品后,纯利润一下子就提升了100多倍。”公司总经理祁项超指着一幅活性炭工艺品松鹤图自豪地说,随着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规模扩大,我们将招收更多的员工。
文化是产业发展有力的“推手”。通过文化创意的包装提升后,许多传统产业成为效益高、前景好的新兴产业,而直接受益的是农民。平泉围绕传统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了中华菌文化产业园、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活性炭文化产业园4大产业园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平泉通过文化与产业相融共兴,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园区规模不断壮大,老百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该县农村就业新模式引起了新华社、《半月谈》等中央媒体多次关注,也因此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这是全市惟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发展文化产业惠民,既要依靠市场之手来牵动,同时也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平泉县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制定了10多项优惠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支持。从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并逐年递增。
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契丹祖源厚德载物,圣地平泉海纳百川。平泉的文化事业正在乘风破浪,文化产业更是百舸争流。“把平泉要打造成为三省交界区域群众幸福指数最高县份”这一共识,已经写在平泉百姓的心里,正在变成看得见的风景。
记者 张青龙 通讯员 房瑞东 陈彦华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