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2011-11-02   00时38分 浏览次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文化服务网络

    本网讯 (记者杨丽红)近年来,我市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出发,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强化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市直文化设施建设。相继启动市级图书馆、群艺馆、热河演艺中心等重点项目。这些设施工程的开工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市直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加强了县区两馆建设。在县区以“两馆一站”为总抓手,科学梳理与统筹安排,对建设任务逐一进行量化分解,并落实各个县区和乡镇街道的建设职责,大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建设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市将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广大群众文化需求。我市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建设一批集艺术性、标志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文化设施,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文化社区。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新路子。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坚持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建设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大戏台。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数字影院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继续开展“彩色周末”、“乡村大舞台”、“两节四送”、“ 三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影电视、读书看报、上互联网、鉴赏高雅艺术、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村乡镇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达100%,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达到100%,其它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和人均拥有量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编辑 关亦民 赵萌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