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狍圈养:家畜又添新品种
2011-11-15   00时30分 浏览次数:

    昔日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狍子,近年来变成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家饲养的一个新畜种。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及其周边地区饲养狍子的农户达到6000多家,存栏狍子5万余只,年创经济效益上亿元,创造了一项新兴的经济产业。

    谁也未曾想到,创造这一奇迹的人竟然是昔日的“猎狍大王”、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退休干部、中国野狍繁养开发协会会长王玉山。

    王玉山所在的围场曾是清代皇家贵族习武狩猎之地,素有“皇家猎苑”之称。直到解放初期,这里仍是林木繁茂,野生动物众多,尤其是狍子,“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但是,由于人们缺乏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捕杀野生动物现象十分盛行,于是相当一部分农牧民成为以狩猎为生的“专业户”,从而使大量野生动物惨遭猎杀。

    说起猎杀狍子,方圆百里无人不晓“猎狍大王”王玉山,20余载,倒在他枪口下的狍子有近千只。老王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作为公社武装部长的他,经常组织民兵进行实战演练,狍子则成了他和民兵们实弹射击的“活动靶”,结果大量狍子惨死在他们的枪口下。

    到了80年代,由于乱伐滥垦和肆意捕杀,昔日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生态环境荡然无存,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绝迹。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想到昔日的情景,面对严酷的现实,王玉山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负罪感让他感到内疚和不安。他说:“‘猎狍大王’的称号,过去看是光荣,现在看是耻辱。”

    痛定思痛,他决定金盆洗手,毅然放下了猎枪。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内蒙古买回一只幼狍,经过精心喂养,野狍竟然被他驯化得有如家畜一般听话。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开发野狍家养呢?如若形成规模,自己不仅在有生之年能够有效弥补给大自然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而且野狍会成为家畜的一个新品种,这样就可以取代市场上对野生狍子的需求,不仅会有效遏制对野生狍子的乱捕滥杀,还有利于狍子的种群繁衍,有利于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说干就干。于是他利用自家6分地的庭院,建起了人工养狍驯化场。

    如何改变狍子的野生习性?他开始了艰辛的实践与探索。对狍子的吃草、饮水、起卧、运动、环境适应、发情、怀孕等习性进行反复研究。他甚至经常跑到狍子出没的深山伪装蹲守,细心观察,将其各种习性一一记录在册。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摸索出一整套野狍家养的成功经验,他也成为中国野狍规模驯养的“开山鼻祖”。

    如今,王玉山已经繁育出栏优质种狍1000余只,存栏100余只,收入300多万元,在自家庭院创造出寸土寸金的奇迹。

    为了让更多的农户不再捕杀野狍,而靠饲养家狍实现脱贫致富,并使养狍产业实现规模化,他创办了围场农民养狍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160余万元,用于建设初的筹建、科研、培训。目前,入社成员达600多户,并辐射周边地区近万养殖户。

    经过10多年的野狍养殖,王玉山探索出了一整套驯养管理模式,总结出家养野狍防疫灭病治疗验方,并撰写出《中国野狍子驯养成功实用技术》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他的事迹和经验先后被全国各级报刊、央视《科技苑》、《致富经》、《农广天地》、《夕阳红》等栏目播出,他的养狍经验也走向全国。随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他牵头成立了“中国野狍繁养开发协会”,该协会以技术服务、销售开发为宗旨,在全国养狍业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也先后荣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带头人”、“中华爱国英才”、“紫塞先锋模范党员示范户”、“老干部先进个人”等殊荣。

    目前,王玉山的养狍协会已经走出河北,形成了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为龙头,辐射全国10余省、100多个县市的养狍网络。多年来,他多次北上辽宁、吉林、黑龙江,南下北京、河南、云南,行程10余万公里,无偿为养狍户进行技术服务,实现了由“猎狍大王”向养狍专家的转变。

    王玉山今年已年愈八十,但仍老当益壮,志向高远,在有生之年计划创办一个养狍科研所,建立一个千户养狍园区和一个年加工3—6万只商品狍加工厂,使野狍成为全国性的家畜新品种,并以此拉动休闲、旅游、观光产业。他说:“为了更多地偿还‘生态账’,即使付出再多的辛苦,我也无怨无悔”。王德光 寇占文

编辑 关亦民 刘宏韬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