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大镇何以走出发展“囧途”——平泉县北五十家子镇转变发展方式探析
2011-10-24   23时43分 浏览次数:

    站在冀蒙交界的平泉北五十家子镇北五十家子村,远望两省青山如黛,郁郁葱葱。近听家家户户叮叮当当,清脆的杏核破碎的声音,老乡们的浅谈笑语,流淌着温馨、富足……

    “我一天挑杏仁能挣50多块钱,家里的活还不耽误”。已经近70岁的李大娘对记者说,她对现在的日子很满足……

    “作为曾经的矿业大镇,发展矿业经济让我们实现了快速发展”,该县委常委、镇党委书记孙立良说,“但我们审时度势,及时转型,变‘一条腿’走路为‘三条腿’走路,使全镇经济实现了科学、可持续发展。”

    的确,矿业带动了经济的腾飞,但资源的不可持续性、节能减排的高压限制,使矿业大镇发展陷入“囧途”。北五十家子镇未雨绸缪,及时求变,确定了做强杏仁产业、做大食用菌产业、做细铁选产业,力促实现经济转型,走出了一条矿业大镇的转型之路。

    黑色矿业:做精做绿

    过去,北五十家子镇是一个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年税收不足50万元的小乡镇。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辛苦耕作,一年到头可能连饭也吃不饱。农民居住在破破烂烂的村庄里,吃水难、出行难、就医上学难……

    上世纪九十年代,矿产开发热潮兴起。为发展镇域经济,北五十家子镇开始在资源开发上下功夫,四处招商引资。全镇财政收入2008年一跃超过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3500元,成为全县的经济强镇。

    矿业开发使镇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破坏,群众反映强烈。同时资源的不可持续性,节能减排的高压,也让镇党委政府深深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矿业强镇的出路何在?

    经过广泛调研,借鉴各地经验,北五十家子镇确立了“工业强镇,产业富民”战略。针对矿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在做精做绿上下功夫,打造绿色矿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整合矿业企业。针对铁选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的现状,该镇积极引导企业找帅当兵,进行矿业组合及技改扩能。重组后,既扩大了产业规模还降低了成本能耗、提高了产能、也为企业做精产品打下基础。现两家矿业均投资1亿元以上,发展钒钛产业和铁精粉精选产业,投产后可年产50万吨钒钛产品和50万吨铁精粉,每吨铁精粉将增值500元以上。众权公司董事长邹柳坤对记者说:“整合重组使我们有能力开发钒钛产品,不仅实现了低能耗高产出,而且也为企业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铁选产业对财政贡献实现逐年攀升,由600万元、800万元,去年突破1300万元。

    与此同时,该镇在发展绿色矿业上下功夫,开展“百矿披绿”工程,仅今年共恢复植被1050亩,植树10万余株,真正做到开采一块,恢复一块。完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全镇2家铁矿全部实现水循环使用。

    远望荣义矿业公司,看不到浓烟滚滚,只见一栋栋厂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走进厂区,干净整洁。该镇镇长董博涵说:“预计今年全镇万元GDP能耗下降8%以上。”

    传统产业:做强做深

    “买三北,卖全国,销世界”,这是北五十家子镇传统的杏仁产业创出的响当当的名号。目前,该镇投资3000万元的北五十家子杏仁交易市场现已投入使用,年加工杏仁4万吨,年交易额达2亿多元,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带动了镇内1000多户农民投身杏仁产业。

    9月15日,记者走进承德亚欧果仁贸易有限公司,厂院内悄无声息。走进厂房,只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和妇女们的浅谈笑语。“我们只负责挑选杏仁,平均每天每人能挣到50多元钱”,一位大姐介绍说。

    “传统的杏仁产业是我们的主导产业,也是富民产业”,镇长董博涵对记者介绍说,为此我们抓住这个产业不放松,坚持做强、做深,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为把杏仁产业做强做深,该镇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策略,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杏仁产业大发展。

    根据产业发展形势,支持大户薛尽禄成立承德亚欧杏仁贸易有限公司及合作社,依靠龙头带动,使杏仁产业向做大做强发展。

    走进亚欧杏仁贸易有限公司新厂区,一栋栋新厂房漂亮整齐,院内绿树、鲜花,犹如走进花园一般。“以前挑选20吨杏仁,需要300多劳动力干半个月时间,而现在一天就能精选100多吨”,薛尽禄说:“现在进行深加工,杏仁精选出口,果壳制作活性炭,蒸汽用作取暖,污水循环利用,形成了产业循环。”目前全镇加工杏仁户达300余户,去年加工户收入户均达到20万元以上。参与产业的农民达4000余人,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强化市场兴镇战略。依托杏仁产业,加快果品相关产业发展,成立承德嘉利干果食品有限公司、北京绿泽杏仁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目前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676户,新增就业岗位360个,工业总产值完成2.35亿元,增加值完成7354万元。安置全乡劳力1860人,创利税3000万元。

    富民产业:做大做细

    行走在该镇的村村落落,除了花园般的工矿企业、杏仁果品加工企业,最多的就是食用菌大棚。记者来到该镇头道营子村的一个地栽香菇园区时,正赶上菌农卖蘑菇。园区负责人肖建辉说:“现在大光面每斤达到8块5,最次的蘑菇也能卖4块,而且还供不应求,我这个百亩园区现日均收入5万元,预计今年能收回150万元建棚成本还能赚20多万吧……”

    目前,该县镇财政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共协调金融部门落实食用菌帮扶款1000余万元,使食用菌产业成为该镇的农业主导产业。今年全镇共建食用菌园区34个,占地1350亩,食用菌总量突破1500万盘(袋)。食用菌发展户达到600多户,3000余人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销售。

    记者来到冷库旁边的简易房里,一群农村妇女正在挑选蘑菇,一位叫刘秀芝的妇女说:“每天工资是60元钱,中午还管饭,挣钱、料理家务两不耽误……”预计今年该镇通过食用菌产业促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曾经的矿业大镇,如今矿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三箭齐发”,使镇域经济实现了科学发展。预计今年全镇实现产值3亿元,财政收入将完成14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4800元。该镇还定位于冀蒙边界的优势,全力打造生态、风情、绿色特色城镇,完成矿业大镇的优雅“转身”。

    记者 东文 通讯员 张艳丽 李建国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