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特色中等城市——平泉县委书记董正国访谈
2011-01-16   00时09分 浏览次数:

    记者:市委十二届七次会议已经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您认为《建议》对平泉未来的发展有哪些重要的影响?

    董正国:平泉位于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区域,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全会”提出的“一核两带四个增长极”战略,首次提到了“沿辽蒙经济带”,对平泉下一步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平泉努力打造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幸福指数最高区域。同时,发展战略也进一步明确了平泉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充分依托文化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生态优势,在“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基地、国家钒钛资源利用产业基地、首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京北清洁能源基地”四个增长极方面也将大有作为。

    记者: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平泉确定了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董正国:“十一五”时期,平泉圆满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这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在对“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县情进行了再认识,综合考虑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农业兴县、文化活县、商贸旺县”发展战略,以建设全国一流特色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增量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进新兴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统筹城乡促进全面进步,自主创新提升发展速度,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平泉,普惠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同时,通过对标先进县区,提出了“三保三争”的总体目标,即到2015年,确保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40强,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30强。

    可以说,我们的目标积极稳妥、切实可行,既体现了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的要求,又能起到加压鼓劲、振奋人心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构建具有平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工业,依托工业聚集区建设,着力打造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多金属开发为主的矿业基地、以氟化工系列产品和活性炭为主的化工基地、以食用菌和清真食品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以风力发电设备和园艺工具为主的制造业基地,迅速壮大矿山冶金、食品加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同时培育新型建材、新能源、家具制造、航空科技四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四大产业新增增加值92亿元、税收11亿元,四个新兴产业形成增加值36亿元、税收4.3亿元;发展现代农业,把平泉建设成为“三基地一区五中心”,即有机食用菌输出基地、环京津特菜供给基地、菌乡观光与生态旅游基地,菌文化创意产业及生物保健品、绿色食品加工核心区,使平泉成为中国食用菌行业价格信息形成中心、科研培训中心、原辅材料加工中心、集散与供应中心和文化研究中心。力争到2015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5%以上,农业新增增加值26亿元;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华北物流中心、遵小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推进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努力做强传统服务业,培育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促进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第三产业新增增加值70亿元、税收8.4亿元;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实施辽河源山地度假区、食用菌观光园、山庄老酒博物馆、中国活性炭科技创意城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推进四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着力打响文化溯源、产业观光、生态休闲、创意体验四大旅游品牌,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工作中,我们将努力扩大开放,狠抓重大项目,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快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二是以建设全国一流特色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坚定不移地锁定建设全国一流特色中等城市目标,努力把平泉打造成“底蕴厚重、文化鲜明,活力迸发、魅力彰显,秩序井然、品位高雅,宜业宜居、文明和谐”特色城市。确保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0%,全面实现“六创联动”目标。做强中心城区,按照“改造老城、建设新区、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和亮点工程,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启动南北城区建设,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加快推进中等城市建设进程;提升城市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城镇服务业,推动各种城市要素加速聚集,打造“契丹祖源、圣地平泉”的城市品牌,加强城市整体宣传和推介工作,推进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人本化城市管理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目的,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促进就业,构建梯次合理、结构均衡的教育发展体系,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同时,加强平安平泉建设,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力争“十二五”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