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的进一步转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作为经济工作重要内容的县域经济发展中,转变发展方式该怎么转、转什么、如何变?才能更加符合县情实际,更加科学有效,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隆化县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既认真落实中央、省市要求,又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尤其是积极探索和实践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科学有效途径,力求“在转变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变”,在增量、增长、整合、优化中调结构,进而,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做到“两统筹一加快”,即:统筹三大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建设。其成功探索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举措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报刊发这篇通讯,旨在为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中发现亮点,总结经验,树立典型,示范引导,促进县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历史作证,这片土地一直极具活力!
巍峨耸立的苔山、川流不息的伊逊河,见证着这里人民的勤劳,见证着这里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早在四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活、繁衍在这里,发源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发源于北方的“红山文化”已进入此地,这里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相融之处。
北魏献文帝独具慧眼,在这里设置安州。辽代辽圣宗在此设置北安州,让这里日渐繁华。隆化——“隆盛开化”之意古来有之。
时代彰显,这里更是一片造就英雄的沃土!
为把属于人民的土地从敌人手里夺回来,董存瑞英勇献身。岁月如梭,人在变,历史在变,时代在变,但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隆化儿女,并潜移默化融入他们的血液,升华成这片土地独有的精神特质——勇于奉献、敢于拼搏、善于开拓、能于创新!
如今,以存瑞精神为强大推动力,隆化全县上下正按照市委《关于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决定》要求,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具体行动中,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贯穿始终,如火如荼地推进着一系列富民强县事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总揽”。
而回顾和剖析隆化这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历程,作为隆化县的当家人,县委书记刘振洲的理解则更加理性和深刻。他坦言:“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党中央的要求,更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相对于隆化这样一个资源依赖型明显,又属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可以说是我们经过市场‘大考’和危机‘倒逼’出来的。”
枯燥的数字往往最能说明问题,但隆化却通过反思数字得到了宝贵“答案”。
近几年,隆化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2003年到2008年,围绕“跨越发展、缩小差距、位次前移”的奋斗目标使县域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3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6亿元,同比增长7%。
2004年,财政收入完成1.04亿元,增长28.6%,实现首次过亿。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始年、奠基年。完成生产总值30.74亿元,增长14.1%;财政收入完成2.39亿元,增长50.4%。圆满实现了良好开局,顺利起步。
2007年,是隆化县经济实现持续加快发展的一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9.8亿元,增长16%;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2亿元,增长76.1%。
2008年,是隆化县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诸多不利因素,隆化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5.4亿元,增长16.9%;全部财政收入8.4亿元,增长100.1%。
然而,增长的成果还没来得及“捂热”,经济寒潮就已经来袭。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隆化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产品结构单一”等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显露。
2009年,隆化全部财政收入完成7.1亿元,出现了负增长,这是主政者最不愿意看到的。
在经济危机的倒逼之下,隆化的发展走到了在加速与相对停滞、实现赶超与稳步发展这样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隆化县所面对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变得十分紧迫。
但此时,隆化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并没因为“降”的趋势紧、“转”的形势急、“调”的任务重就盲目和忙乱地去做出简单的“取舍”性的决策,而是先做出深刻、科学地分析、反思、对比和预测:
——如果说2008年是隆化近年来经济增长最多的一年,剔除预留因素后,2009年则是增长最少的一年。经济发展一遇到危机就大起大落,为什么?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有问题。
——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才能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怎么“转”才能既不丧失现有优势还能增加新优势?
——“变”在哪里最符合隆化实际?“调”什么最能体现出“优”和实现增量、增长的实效?
弄清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是危机给隆化经济发展带来危害之后的启示,更成为隆化破解危机并实现“转变”的重要决策依据。
县委书记刘振洲在县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经济工作会和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大会上反复讨论和强调这些问题,进而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战胜危机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好产业结构!而且必须是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要在增长中调节、在增量中调节、在整合中调节、在优化中调节。
“隆化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初始阶段,转变发展方式必须突出‘两统筹一加快’,即:统筹三大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建设。”刘振洲认为。
“要深化对产业优化升级的认识,就必须理顺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经济总量、产品升级三方面关系;要选准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就必须突出重点发展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园区经济、重点发展骨干企业三个重点;要增强产业优化升级的活力,就必须搞好产业优化升级与项目建设、节能减排、县城建设单个结合。”政府县长路立营明确提出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中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深入分析,审时度势。隆化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以延伸产业链条为载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三年大变样为载体,加快发展城市建设,提升县城的承载能力和带动力;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把经济发展成果反哺民生领域,增民力、惠民生,提升全县人民幸福指数的科学发展决策。
——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园区经济,实现工业由大变强
矿业经济曾是隆化的优势和支柱,但以前实现的增长是低层级、粗放式和简单化的增长,如果还依赖这样的优势,难以可持续发展。但一味地“一刀切”,因为“转”和“调”一下子丢掉这个优势更不科学。
另外,矿山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低、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加剧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隆化县矿业经济的发展。
为此,他们着力抓整合,着眼于增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集团化生产、集团化经营,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率;按照“一次采、综合选、深加工”的基本思路,大力推进“矿钛、矿材、矿肥”三个一体化进程,着力加快钛产品深加工、百万吨高纯生铁、百万吨铁精粉球团、百万吨磷化工项目的前期推进和后续建设,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的冶金产业集群。
目前,新村、顺达、鸿源、大昌等8家矿业企业的整合工作基本完成,全县15家具备综合采选条件的企业已有10家实现综合采选,其它5家企业正在积极推进综合采选项目。
在推动工业上档升级上,隆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县域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苔山轻化工园区、隆东钛产业聚集区、张三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郭家屯稀贵金属园区、茅荆坝七家温泉城、太和物流中心的“四园一城一中心”新规划,着力打造高新产业聚集群、招商引资平台、生态环保基地。
目前,园区的推进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县已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以上,收储园区建设用地3530亩,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特别是钛产业聚集区被列为河北省钛产品特色产业基地,苔山工业园被列为市级园区。
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上,隆化按照“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发挥优势”的原则,引导高中压阀门、金风电控、保通铸造等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以德安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汽车改装项目的落地和建设,尽快行成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隆化县还把扶持培育骨干企业、促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通过财政借、银行贷、企业筹等多种办法,对新村、三和、顺达等27家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共解决企业流动资金9.6亿元,帮助企业恢复了生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率达90%以上,矿产品开采加工企业产能恢复到95%以上。对该县支持企业的做法,省委书记张云川给予了充分肯定。
——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载体,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发展
隆化始终坚持城镇化发展方向,突出抓好“三年大变样”和小城镇建设,以“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提升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承载能力,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坚持“南扩、西拓、北进、中改”的工作思路,县城总体规划通过了市政府审批,规划区面积由30平方公里扩大到75.8平方公里。计划三年内投资35.8亿元,实施百余个城建项目,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路畅、气爽、人和”的新隆化。
认真规划,加大投入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前提条件;完善措施,规范管理则是提升县城品位必要举措。目前,隆化县正在轰轰烈烈开展以“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社区文明、文化繁荣”为目标,以争创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争创省级园林县城、争创国家级生态县为内容的“四创联动”活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半年多来,县城面貌、县城品位、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整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隆化新城正在崛起。
如今,隆化县城9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绿线控制规划、安洲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城南居住区和西山新区修建性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县城燃气、排水、供热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下步组织专家论证、修改、完善,依程序进行报批。全县城镇规划体系的完成,为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近年来,隆化县城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达32.8亿元,县城中心区道路网架基本形成,道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目前,县城人均住宅面积29.1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1.87%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26%以上,全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0天。县城已被批准成为2008-2009年度省级文明县城,隆化县被确定为创建省级园林县城重点县,隆化镇、韩麻营镇分别被评为国家、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同时,还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农村新民居工程,使乡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8亿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快发展,形成了一批以温泉旅游(七家、茅荆坝、郭家屯等)、矿产带动(韩麻营镇、兰旗镇等)、特色养殖(唐三营镇等)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带动型城镇,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加速服务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后,隆化被列为全市八大休闲功能区之温泉度假区,与承德的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为了更好地承接承德市的辐射和带动,隆化充分发掘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紧紧围绕建设“红色旅游基地、森林温泉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按照“一城、一线、两区”的休闲旅游产业布局,努力加大休闲旅游产业的整合、提升力度,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在全市休闲旅游发展格局中,县域之间互补性较强,隆化距承德市区又比较近,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山庄外庙——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围场坝上、山庄外庙——隆化温泉、森林公园——赤峰王爷府等跨县区旅游路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隆化将强化与周边县区合作,建立捆绑促销联盟,对旅游资源整体促销,从而使旅游业更好地融入全市休闲游发展格局。
目前,隆化县有国家“4A”级景区1个——董存瑞烈士陵园,有国家“双A”级景区2个,推出特色精品旅游线路2条,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500万元,隆化县已经成为全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上重要的一环。
提升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需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支撑。在这方面,隆化不为人后。投资3亿元的茅荆坝国际裕景温泉城一期工程将在年内竣工,具备接待能力;总投资10亿元的七家镇御泉湾旅游度假区项目,在原一期工程征地210.52亩的基础上,计划新征地230亩,规划修订、土地收储等工作已基本完成,近期将开工续建,预计明年10月份温泉酒店、洗浴中心、度假别墅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七家温泉疗养基地项目,目前一期工程“交通疗养温泉度假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全国市长培训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建成后,将成为以温泉、森林资源为主体,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山地滑雪、娱乐保健为一体的国家5A级综合旅游景区。
现在,隆化正围绕以董存瑞烈士陵园为主的红色旅游,以茅荆坝七家温泉、森林公园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以民族博物馆和中关行宫、土城子遗址等古建筑为主的皇家旅游“一红、一绿、一皇”特色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基地、森林温泉之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
同时,按照“面向市场、依托景区、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思路,把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有机结合,加快发展乡村游项目,用以带动农户向旅游服务业进军。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由弱变壮,让农民发家致富
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布局、巩固扩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是隆化农业经济的真实写照。
隆化在发展养牛产业上,形成了深山区架子牛繁殖、浅山区肉牛育肥、城郊优质奶牛生产三个养牛示范带,全县年饲养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达到15个,年饲养量100-500头的规模养牛场达到313个,规模养牛户达到1.6万户,张三营大牲畜交易市场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定点市场。
该县在巩固水稻、制种、两杏一果等产业的同时,全力发展生态特色蔬菜产业。今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4.6万亩,加工能力达到10.2万吨,形成了种植、加工、冷藏、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重点抓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
坚持优化产业布局,巩固扩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养牛产业,全县年饲养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达到15个,年饲养量100-500头的规模养牛场达到313个,规模养牛户达到1.6万户,初步形成了深山区架子牛繁殖、浅山区肉牛育肥、城郊优质奶牛生产三个养牛示范带。张三营大牲畜交易市场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定点市场。水稻产业,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其中订单稻面积达8万亩。制种产业,加大玉米高产基地建设力度,县内外制种基地达到9万亩。两杏一果产业,实施老果园改造2万亩。蔬菜产业,年播种面积达到14.6万亩,加工能力达到10.2万吨,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冷藏、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打造出“格林”、“二郎山”、“东山”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今年以来,隆化共谋划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产业化项目12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6个,预计完成投资8.7亿元,杏芝芗二期、怡阳兔业技改扩能等10个项目开工建设。
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更多的隆化农民将走上富裕道路。
——判断准确,举措得力,使隆化经济稳步前行、转型加快、势头见强
今年上半年,隆化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8.7亿元,同比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3.7元,同比增长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27元,同比增长10.8%;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为15.4%、60.4%和24.2%,工业的比例逐年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显著增加,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力促经济结构上档升级。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40.6亿元,同比增长42.3%;全部财政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1.9%。
一组组真实的数字再次有力证明: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隆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进一步加大、效果也初见端倪,在应对危机过程中,事关全县发展的关键问题趋向好转,恢复性增长的势头较强,各项工作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为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惠民实事,确保好事办好、实事办成。随着财力增强,不断加大民生的投入力度,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隆化县领导坚定而满怀信心地做出如此承诺。
县委书记刘振洲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要以人为本,在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隆化要扎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实施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惠民增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民众素质提升等与国际旅游城市相适应的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的公益性社会工程,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成果,营造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 通讯员 葛济民 荣志强 记者 贾建勇 苏 克 徐凯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