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脊梁”——记大地乡松树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志光
2010-08-26   23时03分 浏览次数:

    编者按:陈志光,一个乡官“下嫁”到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回村工作14年间,将心扎根于大地,扎根在群众心中,把一个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的穷村变成人均收入5400元的富裕村。农村工作有很多难处,基层干部责任重大。陈志光的可贵,就在于做事情始终坚持“万事民为大”的原则。在他看来,自己的钱是小的,集体的钱是大的;自己的事是小的,群众的事是大的。为了热爱的土地和乡亲,他倾尽心血,身患重病,一片真情感天地。陈志光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戴。他是松树沟的儿女,更是群众的“脊梁”。

-------------------------------------------------------------------------------------

    早春时节,一个好消息在宽城上下传播。

    一个承载着富县惠民使命的工程将要在松树沟扩建。此项目达产后,将解决劳动就业200多个,农民将实现增收200多万元。

    这么个大项目,缘何落户松树沟?采访了解到,这个工程千挑万选落户在大地乡松树沟村是因为这里有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因为这里有个陈志光。

    按照工程扩建要求,需要105户村民统一搬迁到新规划建设的标准新民居里。

    陈志光站在山梁上远眺自己的家园,难以割舍的情感油然而生。但是,他想到村民日后会有更好的生活,立即打起精神,参与到前期动迁工作之中。

    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说,陈志光一心为民,甘于奉献,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优秀共产党员。

    大地乡党委书记陈克民说,为了这片土地和百姓,陈志光患上了肝硬化,但他没有因此停止工作,这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松树沟的乡亲们说,陈志光是我们从乡上要来的,他处处想着我们,没有让大伙失望,没有陈志光就没有松树沟的今天啊!

    7月8日,记者在动迁现场见到了今年60岁的、正在忙碌的陈志光……

    “组织信任我,群众需要我,农村也是大舞台,我往‘低处’走,能带领乡亲们往‘高处’奔,值!”

    松树沟村三面环山。1994年,两次洪水将村惟一通往外界的道路冲断。昔日的土路瞬间变成沟壑与石滩。那时候,村基层组织不健全,破烂不堪的村部长期没人“关照”。村里的现状,让村民们没有了主心骨。本村的陈志光在乡政府上班,工作能力强,平时没少给乡亲们排忧解难。于是村民们都把希望的目光聚集到陈志光身上,派代表多次找到乡党委政府,指名要陈志光回村任党支部书记。

    那时的陈志光是乡政府农机站站长,踏实能干,领导信任,百姓满意。村民执意要让陈志光回村工作,乡领导为了难。“陈志光工作突出,又有稳定的收入,让人家去村里工作咋开口呢?”面对村民的一次又一次请求,乡领导只好跟陈志光摊了牌。陈志光也进行了认真思索。老伴和一些亲戚朋友说:“你去操那份心干嘛?再说,人家都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倒好,成了人往低处走,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犯了错误被下放了呢!”

    陈志光是土生土长的松树沟人,自己的家乡还是那样贫穷落后,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对家人说:“组织信任我,村里需要我,农村也是大舞台,我往‘低处’走,能带领乡亲们往‘高处’奔,值!”1996年5月,舍去了每月400多元稳定工资收入的陈志光,挑起了松树沟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那时松树沟村人均收入只有495元,村集体负债达13万元。陈志光从此与艰苦奋斗结下了不解之缘。村民将致富的“赌注”重重地压在了陈志光身上。

    陈志光上任了,他带着全体村民的期盼上任了。干工作没有“阵地”怎行?于是,陈志光从抓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妇代会、民兵连、共青团、民调治保等组织。有了“阵地”,接下来是研究如何发展经济。于是,陈志光带领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农户,调查了解情况,反复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多次召开支委会、全体党员及村民代表会,落实责任,并向村民承诺:力争三五年内实现沙河修路、开发荒山、造林栽果、治山治水,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让群众共同走向富裕之路。

    “身为松树沟人,群众拥护我,咱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吧!要有良心呀!”

    陈志光怀抱着目标,肩挑着压力,开始了他的“长征之路”。

    修村路——打通与外界联系的通道。1994年两次洪水将村惟一通往外界的道路冲断。为了修通路,在村里一分钱没有的情况下,陈志光自己出钱请技术指导员,党员带头出义务工,顶风雪、战酷暑开山劈石。中午不回家,连续战斗在工地上。就是这样,一条长3000米、宽1米的护村护地护路大坝修建完工,6米宽、2000米长的乡村公路竣工通车。修通了路,陈志光就沿着这条路往外跑,跑资金、找项目,求资助。村民沿着这条路走出去,学典型、转观念,学技术。为了更方便村民,陈志光决定修通山家湾子至大地这条8000米长的村级公路。他说:“穷不怕,就怕不干。身为松树沟人,群众拥护我,咱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吧!”既然话说出去了,就应该给村民个交待。

    开荒山——凿开村民脱贫致富之门。松树沟有山场1万多亩。陈志光经过考察,决定瞄准荒山,开发荒山造林栽果。1997年他带领全村298个男女劳力对规划的2000亩荒山进行全面开发。阳坡挖水平壕栽板栗,阴坡挖水平台种黑松。3名支委分工包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验收,确保工程数量和质量。在陈志光带领下,村集体建板栗园1500亩,黑松500亩。2001年,又投入8万元为果园搞了水利配套,建蓄水池1个。目前,该果园被个人承包,村一次性收入6万元。在开发荒山的基础上,全体村民开始了调结构,换“脑子”,以树为主,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陈志光是个文化人,为了全村的发展,在调整农业结构中,认准了科技的重要性。于是,陈志光开始为村民请教授,办各种科技学习班,从市畜牧水产局请专家讲养猪;从昌黎请专家讲果树管理;从承德农校请专家讲药材种植技术……据统计,每年办培训班10余次,培训500人次。还别说,通过陈志光这一“折腾”,村里形成了学科技、用科技之风。村民张彦初中没毕业,参加村里的学技班以后,深感自己知识不足,又报名参加县农广校果树管理专业学习。毕业后,他在承包地上栽下板栗1200株,改接大扁2000株,对老果树进行了改良,种植药材2.5亩,年收入达到3万元。

    建企业——增强村民致富的后劲儿。陈志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说:“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得要为村民找到致富的门路,否则,就没有位置,就得不到村民的拥护。”凭这劲儿,他跑县城,走临县、市,招商引资,又办起了企业,安置劳力80多个,为村集体增收3万多元。平日里,看到陈志光管理有方,生财有道,许多矿业老板出高薪请他出山,帮助管理企业,陈志光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回村工作就是要和乡亲们一起过上富裕的日子,我离不开松树沟了!”

    “我热爱这片土地和乡亲,即使我死了也不后悔,村民们会念我好的!”

    2002年8月27日早6时30分,陈志光家因煤气罐漏气引起大火。6时35分,全村6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齐上阵。泼水的、抢救东西的、上房刨顶的……一时间,噪杂声乱作一团。7时10分,火被扑灭了,房子没了模样。8时过后,村里30多人自觉带着工具来给修房子,三四个小时过后,房子修得能住人了。全村家家户户都来慰问。村民说:“陈志光是我们脱贫致富的恩人,他有难,我们一定要帮,人活着要讲良心啊!”

    陈志光看到眼前的场景,眼泪夺眶而出。他心里默念,“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村民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肯定。”火灾后第二天,陈志光就又来到了村部,继续安排解决水利配套的事。陈志光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一条汉子。他说:“个人损失点不算啥,要是水上不去山,浇不上果树,损失的可不是我一个人,这可不划算。”

    看到日渐兴旺的山村,看到日渐富裕的乡亲,陈志光也想辞掉村支书,过过平常人的生活。2003年选举时,陈志光挨家做工作,不要再选他,可是选举那天当场唱票,陈志光又以全票当选。乡亲们说:“陈书记,知道你不容易,但松树沟不能没有你呀!”

    10多年来,陈志光总是想着别人,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全村哪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找他商量。80多岁的高印阁,无儿无女。平日的生活都是陈志光照顾。没有吃的,陈志光给;得了病,陈志光出钱医治。这些事,大伙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陈志光的帮助下,村里的困难户张永通过养鸡致富了;张保青在村引进的铁矿上班,妻子在家养鸡,开商店,全年收入近10万元……

    为了做到更好地服务于百姓,陈志光除了自己带头外,还在全村党员内推行党员承诺制和入党党员答辩制,并将党员的承诺写在公示牌上,挂在自家大门口接受群众的监督。此举推出督促党员切切实实为群众办了许多好事,解决了许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多年来,松树沟村刑事案件为零,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大家庭。

    10多年来,陈志光为了这片土地和乡亲付出了很多、很多。然而,2009年,一纸状告陈志光的信令县纪检委、检察院、反贪局相继来人调查,拿走了村里的账簿。陈志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委屈。但顾全大局、内心清白的陈志光配合一切调查。调查结果出来了,陈志光是清白的。20条罪名一条也不成立。相反,财务账单上查出,近年来,陈志光为了村子的发展,自己垫付资金20余万元。

    受了委屈的陈志光没有因此停止工作。他说:“虽然有些人想法偏激,但村民朴实、善良,我还得干下去,要对得起乡亲们,对得起我们共同奋斗生活的土地。”

    现如今,通过陈志光的努力,全村消灭了荒山,全部变成了经济林。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400元。

    发展是硬道理。今年年初,一个工程扩建项目要落户在松树沟。当得知此事时,陈志光正在置办材料盖车库,沙子、水泥、砖相继备齐了。陈志光意识到村子可能面临搬迁,他马上停下了盖车库。他说:“村民得知搬迁,看我盖车库,非得一窝蜂似的置办家业,这会给搬迁工作带来麻烦的。我自己损失点没啥!”

    陈志光的想法是正确的。没过几天,从本村迁出户口的人纷纷找到陈志光,要求私下把户口迁回来,好多要点补偿。陈志光坚持原则,坚决不允许。“无论是企业掏钱,还是政府出钱,这都是国家的钱,违背原则和良心的事我坚决不干。”就因为这事,陈志光惹了不少人。

    多年的操劳,陈志光人晒黑了,面容日渐衰老了。今年年初,陈志光感到身体不舒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告诉他得了肝硬化。医生建议,多休息、少劳累、少生气、坚持服药。然而,陈志光面对扩建工程,面对村民即将开始的幸福生活,怎么能闲得住呢!一次、两次、三次……一连谈了10次,最大程度地为乡亲们争得了实惠:“工程完工后搬迁的村民根据能力都可以到企业就业”;“给搬迁的村民全部上养老保险”;“10年后,企业将恢复土地1000亩,无偿分给村民。”……综合算下来,村民不但能住上漂亮的新民居,而且收入是种玉米的7-8倍。

    陈志光掐指算着这些优惠条件,精神头更足了。于是,陈志光早晚骑自行车挨家做动迁工作。多日的劳累,加上身体有病,有时一忙药也忘吃了,陈志光的嗓子变沙哑了,双脚肿了。妻子和孩子劝他别干了,好好休息吧!陈志光说:“工程这么重要,乡亲们以后也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我这时不干,对得起谁?”

    7月,骄阳似火。陈志光一直带病坚持在动迁一线。心里想到乡亲们明年就要搬进新居,陈志光别提有多高兴。他坚信:“我热爱这片土地和乡亲,即使我死了也不后悔,村民们会念我好的!”

    松山作证,绿树含情。多年的耕耘,陈志光在肥沃的大地上竖起了一面旗帜。他年年受县里表彰,5次受到市级表彰。1997年开始村党支部连续4年被县委评为“学赶绊马河先进党支部”;1999年,陈志光被评为承德市劳动模范;2001年开始,村党支部连续8年被县委评为“红旗党支部”。记者 马利华 通讯员 艳军 长安 建军 文慧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