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支柱产业 蓄发展后劲 促结构优化——卧龙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010-08-25   23时50分 浏览次数:

    编者按:

    曾以卖铁矿石资源发财的平泉卧龙镇,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着眼,把转变发展方式提到重要日程。认为吃“资源饭”只能富一时,非长远发展之计,必须尽快走上节能高效,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化之路,逐步形成以食用菌、商贸物流、农产品深加工及服务运输业为主,强镇富民的发展路子。调结构转方式,关键在于政策导向和项目投资拉动。卧龙镇之所以成功,就在此一举。他们对具有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加强谋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加以投入和扶持,多建设能左右局势的重点产业,让社会群众看到其根本利益所在,使调结构转方式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不仅节能高效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而且为社会人员就业提供了上万个岗位,为解决民生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

    盛夏时节,踏入平泉县卧龙镇,发现比天气更加火热的是一辆辆大小集装箱满载着该镇生产的食用菌驶往各地,到处洋溢着菇农喜获丰收的欢声笑语。他们说,今年食用菌是个大丰收年,价格也不错,收入肯定超过往年。

    近年来,平泉县卧龙镇党委、政府依托独特的区位、交通、资源三大优势,确立了“农业富民、工业强镇、市场兴商、开放活镇”的发展思路和“特色农业大镇、新型工业强镇、商贸集散重镇、环境优美城镇”的发展定位,以食用菌和铁采选为重点,着力制定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开放优惠政策,举全镇之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矿山开采、商贸物流为主的多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做特做强主导产业。坚持把市场前景好、占地面积少、产出率高的食用菌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抓服务、重科技、强龙头、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大做文章,加快基地建设,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精心构筑以食用菌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专门成立了食用菌发展办公室,将镇机关的主要力量集中到为产业服务上来,菌办人员包线、镇干部包园区,将支持资金、争取的项目资金和各种支农补贴资金重点都转移到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上来,不断完善鼓励、规范和引导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措施办法。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园区按照建棚净面积每亩补贴4000元,无偿提供水电基础设施配套。特别是去年以来,镇财政投资近500万元扶持食用菌产业,有力推进了全镇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今年全镇食用菌总量突破了3000万盘(袋),人均持有量达到1000盘(袋),仅此一项提供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食用菌园区累计68处,占地4121亩,其中百亩以上食用菌园区18处,工厂化生产杏鲍菇1处,形成了101线、平青乐线、石拉哈沟川的“两线一川”全覆盖基地格局。着力延长产业链条,有针对性地解决原辅材料紧缺、产品储存、市场销售、废料利用等问题,加大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项目包装,先后引进和建设了食用菌物资交易市场1处,辐射内蒙、凌源等地,建保鲜库57座,库容1.8万立方米;注册菌种厂15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7家,培养经纪人350多人;云峰菌袋生产、国庆烘干、废旧菌棒生产有机肥料厂各1家,新规划食用菌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300亩,入驻瀑河源、热河源、润隆、森源、亿隆食品加工、希才菌业等企业6家,年收购、加工食用菌3.5万吨,安排就业近千人,提供税收80余万元,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链条基本形成,实现了既富民又富镇的全新转变。目前,该镇食用菌产业成为了平泉乃至周边地区食用菌技术示范基地、原辅材料集散基地、产品购销基地和价格主导基地,被誉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镇”。

    强化镇域经济支撑。把矿业开发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矿区农民脱贫致富、维护生态环境、创建矿区文明结合起来,实现矿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同步推进、同步提高。倡导科技创新,提供矿业质量,全面推广全自动淘洗磁选机、尾矿库沉淀池技术改造、尾矿排水循环利用等技术,安装变频节电设备73台,综合节电率达到15%以上。成功试验了阴离子反浮选工艺,将铁精粉品位提升4-5%,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实施低成本战略,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治理力度,拆除了泰明矿业公司球团厂两座制球高炉,推广预选抛尾、多碎少磨技术,使用节能灯具,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引进投资1100万元的尾矿渣综合利用建材项目年处理尾矿渣380万吨,铁选企业初步形成了循环生产链条。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将辖区内30家铁采选企业整合为3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管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力推进百矿披绿工程,绿化矿区专用路12.5公里,打造花园式企业8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重点部位、重点危险源悬挂警示标识,实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限期整改和有奖举报制度,建立企业重大事项初审备案制度,注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确保企业正常安全生产。

    优化经济结构。紧紧抓住全县省级红山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建设和县城北移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开放、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政府网站,成立项目办,通过镇人代会统一规范了企业、项目征山占地、杆线架设、林木砍伐、坟墓迁移等补偿标准,实行领导干部包保企业、项目全程“保姆式”跟踪服务,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落户该镇。国字号大企业中国盐业集团公司投资4.5亿元、年产25万立方米的高密板生产项目,占地300亩,于今年6月份进入了试生产,预计项目正式生产后年销售收入5.04亿元,利润6664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个。该项目的实施,还可带动原料林栽植、下游产品开发和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吸纳5000人就业。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项目,招聘招商代理,以商引商、驻外招商。利用现有企业承德阔达矿业集团引进实施了投资20亿的华北物流中心项目,占地3000亩,规划建设大宗建材交易配送、家居装饰交易配送、铁路物流仓储、矿山机械交易材料、农产品交易配送、小商品交易配送及生活服务六大区;物流交易配送调度、行政管理服务两个中心和新汽车站。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资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年营业额将超过50亿元,利税达5亿元以上。特别是2009年,该镇派专人驻长三角招商,又成功引进了全县第一个长三角地区由宁波客商投资的集彩印、精致包装和药用PVC片材生产于一体的科技型项目,于今年7月进入试生产。项目达产后,可年产酒类、饮料等精致包装盒3亿个,PVC片材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利税1200万元,可安排就业岗位200多个。该项目的正式投产填补了我省PVC片材生产和该县高档彩印及精致包装的空白。一大批非资源型项目的开工建设,增强了镇域经济发展的后续力,改变了该镇资源型铁选业单一支撑的经济格局,形成了各有侧重、布局合理、互为支撑、多业并存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赵凤丽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