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惊喜的变化
东沟村是滦平县的一个小村,全村185户居民,680口人,耕地面积950亩,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钒钛矿为主。2004年以前,这个村是一个靠救济、等扶持、人均收入不足300元的“穷村”,一个家族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常年有人上访告状的“乱村”,村集体欠下的外债近百万元。该村20多年前就开始采矿,经营者换了一茬又一茬,村里被占山占地得不到及时补偿,在企业务工的村民工资得不到及时发放,群众抵触情绪很大,截车断道,拉闸断电等阻挠企业施工的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对村“两委”班子不信任,经常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集体上访,有一次两拨上访的群众,同时堵住了县政府和镇政府的大门口,镇里曾组织全镇干部集中到村做工作,县里也多次派出工作组进村,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出现扣留县、镇工作组的情况,在2004年村党支部班子换届时,20多名党员没能选出一个支部书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乱村、穷村,在2005年乡镇选任干部到村任职以来,却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如今,这个村集体年收入600万元以上,人均年纯收入逾万元。每个村民不但每年拿到村里发的7000元的工资,在企业务工的村民更有近2万元的收入,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善,群众心和气顺,再无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
二、创新的举措
创新机制——打破“村人治村”模式。针对东沟村存在的问题,滦平县委组织部会同红旗镇党委提出,要拓宽视野,跳出东沟,不局限于本村本镇,采取多渠道选任的办法,在全县范围内选政治素质高、能力强、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派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经过推荐、考察、筛选把关,时任小营乡武装部部长的曹国刚成为合适人选。曹国刚退伍后,在东沟村任过民兵连长、村长,1988年上调到邻乡白旗乡做计划生育工作,后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选拔为小营乡武装部长。2005年,曹国刚辞去乡武装部长职务,受县委委派到东沟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5年内,他从治穷惩乱开始,抓班子、带队伍,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破解发展难点、清除发展障碍,壮大集体经济。为解决村班子“瘫、软、散”的问题,着手整章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让每个党员都在惩乱治穷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自己更是率先垂范,不论白天黑夜,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为村民服务,为企业解难的身影。连续几年,他在东沟村“两委”换届中,全票当选村支部书记。
借力发展——实现村企互促共赢。2005年,曹国刚上任伊始,他明确表态,从乡武装部长到村支部书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既然县委、镇党委这样信任我,就是拼上性命也要带领乡亲不再受穷,走向富裕。他说,东沟村有上亿吨的钒铁矿产资源,是金疙瘩,为啥要受穷,是因为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要开发矿产,光靠村里的力量不行,只有借力发展,引进企业来开发。村“两委”班子分别召开了村情民意分析会、问计问策恳谈会和经济发展座谈会,确定了“筑巢引凤、合作开发、壮大实力、扩大规模”的思路,一是从优化环境入手,对个别群众为个人利益阻挠企业生产的行为进行认真地清理。二是主动服务企业。东沟村每年出原矿1200万吨,但选场在邻村,企业与村民,东沟村与邻村经常因为矿石运输问题发生纠纷,直接影响矿山生产。曹国刚主动找矿山、去邻村协商,提出了以分钩机、分采矿点的办法,把矿石运输问题彻底解决。村“两委”班子成员常年24小时不关手机,只要企业有事,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亲自到现场解决问题。环境的优化和主动服务,密切了引进企业与村民的关系,全村到矿山运输的车辆150台,80%的劳力到企业就业,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全村每人每年还可以拿到集体收入分成7000多元。东沟村借助外力,开发自然资源,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良好态势。几年来,先后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修建高标准的休闲文化广场,建起了村民洗浴中心和生态厕所,修筑了400米水泥路面街道,对村容村貌进行了绿化、美化和亮化。今年,又借助企业支持投资200万元修建了外环路,村集体每年为男同志上100元的意外伤害保险,为女同志上1000元的健康保险,逢年过节,为70岁的老人和特困户每人发放百元以上的补贴。同时建起了村医务室,为村民免费诊病、打针、输液,解决了村民的“就医难”。
富而思进——推进和谐乡村建设。村子富了,村民的钱包鼓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喝大酒、搞赌博的出现了,比吃比穿比阔气事情发生了。由于富裕伴生的消极现象引起了曹国刚和村“两委”班子的重视,他们认为,富了口袋不等于富了脑袋,有了金钱不等于提高了文明素质。为此,由村集体拿出资金建成了文化活动室、远程电化教育室,修建了文化广场,建起了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组建秧歌队、篮球队,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占领业余文化阵地。东沟村正像村民说的那样,在刚开始过上吃穿不愁,手有余钱的日子后,觉得没有什么营生消磨时间,经常在一块打打麻将,喝喝酒,唠唠嗑,有时还不免闹些小矛盾、出现小纠纷。现在,村里有了文化广场,每天来到这扭秧歌、唱歌、跳舞,不再东家长西家短,没有时间打麻将了。过去下了班就凑人喝酒、打架生事的小青年,现在一有空就跑到图书馆看书“充电”,学知识长本领,用他们的话讲,要积蓄挣大钱的“资本”和力量。村里还成立了业余文艺演出队,让村民自己演自己、唱自己,使村民群众在自娱自乐中既娱乐身心、又净化心灵。
聚力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和省委全会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作为东沟村党支部书记的曹国刚和村“两委”班子在学习中,结合本村的发展实际,认真研究和思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他们说,全村矿产资源是不少,但是一业独支,借力发展形不成产业链,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谋变,学会多条腿走路,科学统筹发展是东沟村的必然选择。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他们认为转型就得大手笔,谋变才能大发展。他们大胆提出,要转变故土难离的固有观念,冲破守家在地挣钱吃饭的惯性思维,采取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和动员村民集资入股等措施,聚合内力,转型谋变。实施村民整体搬迁,腾出村里比较平坦的500多亩土地建设高标准的无公害绿色农业示范园区,同时在山地发展无公害绿色林果和蔬菜种植,改变现有房屋设施用途,大力发展养殖业。村民在向外搬迁住进新民居后,村里还要通过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搞玉米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建设相应配套的文化体育设施,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现在,这个村已投资80万元,率先把东沟村建成“宽带村”,实现了户户有电脑,家家通网络,让村民群众人还没搬出大山,心却已经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联。目前,该村的整体搬迁规划图纸已经接近尾声,实质性的搬迁工作准备已经基本就绪。
三、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滦平县委和红旗镇两级党委从实际中出发,坚持用宽阔的视野选人,破除画地为牢,克服了在少数人中和小范围内选人及能上不能下等问题,做到人事相宜、知人善任,选出了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多渠道选用人是探索村党支部书记选、派、兼、聘和跨村、跨乡任职新途径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
启示二:具有资源优势的乡村可以借助工业企业发展破解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壮大集体经济。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可以依托企业实现家门口就业。村企联姻,合作开发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吸纳则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支点,农村与企业合作,企业与农村互补,是一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
启示三:东沟村在富裕后,紧紧抓住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跟进,倡导读书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不仅满足村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同时还营造了好的村风,推进了和谐乡村建设。事实说明,农民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要富而思进,因势利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占领农村业余文化阵地,培育新农民,引导新农民,为建设新农村发挥生力军作用。
编辑 关亦民 杜森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