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京津 调整结构 富民强县——滦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融入京津纪实
2010-07-13   23时18分 浏览次数:

    有人说:“滦平的财政收入中,每两元钱中,就有一元是铁矿贡献的。”

    诚然,滦平的铁矿石,已探明储量近30亿吨。这个巨大的聚宝盆,给滦平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财富。

    依托矿产资源优势,滦平在东北部集中区域建设了钒钛钢铁初中级产品加工基地,率先壮大对全县整体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资源型工业。去年,依靠整合的68家冶金矿产业,实际形成的税收占全部实际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3.8%。

    资源得天独厚,转型势在必行。滦平人绝不会“靠山吃山”,更不会“坐吃山空”。今年5月份,市委书记杨汭在滦平调研时强调,滦平今后一段时期主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全面对接北京,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富民强县。利用冶金矿产业带来的“第一桶金”,摆脱资源依赖,向开放创新、转型升级、多元支撑转变,是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转型:从“靠山吃山”到融向京津

    滦平转型如何破题?决策者深刻意识到,从“靠山吃山”转身奔向京津,主动融入京津,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是滦平转型的破题之作,也是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科学之路。

    其实,滦平转型优势明显。决策者认为,作为首都北京的北大门和水源地,滦平有着资源、区位和生态三大优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适合发展高品质的农产品,打造北京人高端食品供应地;随着京承、承张、承赤、承唐高速公路和张唐铁路的建成通车,加之京通铁路贯穿滦平全境,滦平将成为内联京津、外通辽蒙的交通枢纽;在服务京津发展中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承接转移,实现错位发展、互惠双赢。

    立足地缘,用好人缘,抓住机缘,提速、增效、进位!滦平人准备好了,冲破心理“围栏”,力争利用3年左右时间,将滦平打造成为经济发达的商业物流中心、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联京津、外通辽蒙的交通枢纽;具有北方特色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和环京津城市带上具有产业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使滦平成为承德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成为北京发展的配套区、协作区和休闲旅游区。

    从“靠山吃山”到奔向京津,滦平正在转身。

    对接:3000万只鸡、1000万只鸭“飞”向北京

    走进滦平华都食品有限公司,目睹着现代化的生产加工车间和一条条繁忙而有序的流水线,才真正感受到产业化的魅力。公司副经理李志强告诉记者,该项目是由北京华都集团投资5.6亿元建设的,年屠宰加工肉鸡3000万只。截至2009年底,滦平县已建设标准化鸡舍1208栋,放养肉鸡3670万只。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北京华都集团的合作中,滦平县财政投资近亿元,完成了屠宰厂、孵化场、种鸡场、3个现代化养鸡场等子项目的“三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和土地平整)工程。

    这亿元财政无偿投入企业到底值不值?滦平县对此作出的解释是:我们县领导树立了“扶持产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该项目带动全县标准肉鸡棚达到500栋以上,年出栏肉鸡800多万只,直接安排就业2000余人,带动1000多农户参与养殖,每户年均收入可达到4.2万元;带动3000余户参与产业化经营,100余户个体户参与运输。仅养鸡产业一项,全县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

    据悉,为扶持养鸡产业的发展,滦平县对新建并达到5000只肉鸡养殖规模的标准棚,购进第一批雏鸡给予5000元的奖励;县财政对养鸡户用于新建标准棚的贷款进行贴息50%,期限为2年;对新建标准鸡舍由县财险承保,农户、财政各承担一半,期限也是2年。

    “像华都这样承接京津产业的项目,在滦平还有很多。”继北京华都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开业投产后,投资2.8亿元的北京三元集团1000万只北京鸭产业化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年产值达到5.8亿元,实现利润2400万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安排就业2400余人,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投资6000万元、年产2000吨的高蛋白饲料厂也已建成投产。此外,首批500头加拿大曾祖代种猪抵达滦平国润立德种猪繁育基地,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全县120万头生态有机猪产业发展。

    主动对接京津,滦平首先在农业主导产业上做文章。围绕建设京津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发展鸡、鸭、生态有机猪、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加速由特色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我们每年有3000万只鸡、1000万只鸭、100万头猪、20万吨蔬菜、1500万公斤干鲜果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滦平县有关领导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主动对接京津,滦平全力打造京北休闲旅游产业带。加快金山岭长城景区综合开发、农业生态休闲庄园、金山岭山地滑雪场等项目的推进速度,打响长城文化品牌,带动周边旅游新村建设,加快建设县域南部生态旅游产业园区。

    此外,滦平充分发挥“北京重点劳务基地县”优势,努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在北京设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驻京联络处,设立网点14个,聘任兼职信息员40名。目前,该县80多家建筑队伍在京津承揽建筑工程,承揽造价在1000万元以上工程的建筑队伍就有25家。每年有5万劳务大军在北京务工,务工收入已经成为该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引进:九成外资来自京津

    日前,总投资85亿元的“滦阳溪谷”滑雪度假区项目和总投资80亿元的“凤凰谷”生态休闲庄园两大旅游项目先后落户滦平。这是滦平县主动对接京津、承接产业转移的又一成果。此外,投资1.5亿元的“CL建筑体系”产业化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据悉,“CL建筑体系”是“复合轻型建筑体系”的简称。该项目竣工投产后,可安排500名劳动力就业。

    来自滦平县发展改革局的数字显示:“十五”以来,滦平承接京津转移(合作)项目92个,总投资74亿元,近九成外资来自京津。仅2009年,全县引起市外到位资金15亿元,新开工各类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00项,其中5个项目列入省重点、9个项目列入市“百项工程”。

    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出击,加强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对接。滦平成功引进北京友基、北京世博元、天津同圆房地产开发公司和香港祥馨集团投资7亿元建设的鑫港小区、北山西区、福源小区开发项目和金山岭商住广场项目。发挥资源优势,先后引进了投资亿元以上的首钢集团年产200万吨氧化球团、北京中冶集团年产30万吨氧化球团等10个重点项目,吸引民间资本来滦平投资开发金属和非金属矿山企业67家,总投资达11.6亿元。

    滦平以在京的大企业、大集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攻方向,着力引进机械加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仓储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主动承接产业战略转移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对接京津,滦平县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集约经营、集群发展”的方针,形成了“两区四园”建设格局。即: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聚集区和文化旅游产业两大园区。园区规划总投资120亿元,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园区产业化建设形成规模,预计到2015年规划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

    随着总投资3.6亿元的塑料制品和总投资2.7亿元的智能化太阳能供热系统等项目的入驻,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聚集区南环路高新技术产业园4500亩起步区已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据悉,今年滦平将努力实现“1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落户、1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签约、1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前期工作”的“三个十”目标,同时向省级园区迈进。

    在滦平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聚集区里,投资4.6亿元的年产200万吨氧化球团扩建工程、投资5.6亿元的3000万只肉鸡加工等12个千万元以上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文化旅游产业园内,投资5.8亿元的金山岭长城东门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58亿元的望京楼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已展开前期工作;在高新技术产业园里,投资3.6亿元的塑料制品加工项目已落户园区……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