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育桃李 夕阳余热洒人间——记行走在义务普法长征路上的八旬老人方文荣
2010-06-29   23时38分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在20年的时间长河中,一位耄耋老人,靠着自己的一双脚,跋涉3万多里路。这在常人看来如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他却乐在其中:“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为了更多老年人享上清福,也为了社会更加和谐,艰难险阻也难不住我这个多年的老党员。”

    “英勇奋战四十年,离职休养返家园;马列主义作指导,为党为民再奉献。”这就是一位老人默默遵守的诺言,也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始终坚守的信念。今天就让本报带您一起走进隆化县义务普法宣传员方文荣老人的世界。


    他,一位84岁高龄还只身行走在义务普法长征路上的“另类”老人,离休20年来,他踏平3万里山路,为“迷途”的人们指引方向。

    他的心中记挂着千千万的孩子,记挂着千千万的老人,却唯独忽视自己的利益,怀揣着勇气、责任与信念,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这位老人,曾3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11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奉献标兵”等荣誉称号;24次受到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获2008年度“感动承德”十大新闻人物提名奖。

    他就是离而不休、余热生辉的义务普法宣传员方文荣老人。

    在隆化县城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有两间再简陋不过的平房,方文荣就租住在这里。走进小屋,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方文荣老人的奖杯、奖状。不过这些并不是老人最看重的。他特意指着其中一个不起眼的钥匙扣,对记者说:“这是我在乡里讲完课,一个学生硬塞给我的。这上面是个奋蹄扬鬃的骏马图案,礼物虽小,却代表了孩子对我的一片心。人这一辈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党负责的人。这是我的做人准则。”

    “英勇奋战四十年,离职休养返家园,马列主义作指导,为党为民再奉献”

    方文荣有记笔记的习惯。在他的笔记本的扉页上,记录着一首他写给自己、勉励自己的诗。

    方文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军,曾在原热河省公安干部学校、河北省政法干校学习,毕业后从事公安工作、司法行政工作。1988年,方文荣从隆化县司法局离休,回到了旧屯乡偏桥子村养老。

    “很多人都说离休了要好好享受生活,可我闲不住。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得干工作,就要为党为民继续做贡献。”

    在与乡亲们闲谈中,方文荣得知临近乡村的好些孩子都沾染上了打架斗殴和偷盗、赌博的毛病,个别孩子还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位干了40年法律工作的老司法再也坐不住了。

    “必须加强普法教育,让孩子们知法懂法。”调查、走访、座谈,在3个月的时间里,方文荣走遍了周围的十里八村,深刻了解到了乡村缺乏法制教师,青少年法治意识淡薄、犯罪率逐年上升的现状。

    1989年初,在说服了家人后,方文荣主动找到了旧屯乡党委和中心校领导,要求义务担当本乡13所小学的法制课教学工作,当上了普法宣传员和人民调解员。

    “当时用信纸简单地给他写了一个聘书。老头乐颠颠地就上任了。”居然有精通法律知识的人要主动讲授这门“瘸腿课”,而且分文不取,时任旧屯中心校校长王树成感到很惊喜。

    “那3年多时间里,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都坚持巡回授课。已经六七十岁了,每天靠着脚板走上二三十里的崎岖山路,一点不耽误给学生上课,而且精神头特足。”王树成发现,3年多的时间里,孩子们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些学生不尊敬老师的“痞气”没了,打架斗殴的少了。

    “隆化的好多乡村学校都缺普法教师,我得去帮帮忙。”带着干粮,拿着旧屯乡开具的介绍信,方文荣开始了自己的普法征程:天一亮就出发;每天走上几十里路;天黑的时候投亲靠友;遇到学校就开讲……隆化的许多乡村学校都迎接过这位不请自来的普法教师。方文荣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和认可,全县各中小学还有承德市区、滦平县等地的部分学校和驻军纷纷聘他为法制宣传员、法制辅导员。

    方文荣告诉记者:“讲课的例子,都是我在离休后接触过的实事儿。”

    “旧屯乡东屯村有个叫小强的孩子,辍学了混在社会上,养成了偷鸡摸狗的习惯。集市上的簸箕,村里商店里的方便面,只要看到的,小强常常顺手偷走。”

    “我刚刚离休,知道了小强的事儿,就赶紧找到他。给他讲道理,讲法律知识,让他意识到犯罪的危害。为了改掉他的坏习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有机会我就去找小强谈心。这孩子还真把小偷小摸的毛病给戒掉了。”

    两年后,父亲领着15岁的小强去北京闯荡,小强被父亲丢在了朝阳区。只剩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因为身无分文,小强的老毛病又犯了,从一个女人手里抢了一部手机。变卖之后,连夜逃回了隆化老家。法网恢恢,小强很快被北京的警察抓住了,被判了6个月劳教。失去自由的滋味很难受,6个月,小强在劳教所只看到了两次太阳。别人一家聚在一起团团圆圆过年的时候。他一个人躺在劳教所里流泪。

    “正月十六,小强被释放后,直接来到我家里。他追悔莫及,把释放通知书送给了我,让我告诉别的孩子,千万别像他一样走弯路了。

    “‘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害人终身。你们就要养成懂法守法的好习惯。”

    在2008年的一次普法课上,方文荣面对隆化二中3700名师生,第396次举着小强释放通知书,台下掌声雷动。

    这是方文荣为中小学生们义务上的第806次普法课。

    “年近八旬毅力坚,夕阳余热留人间。无私奉献育桃李,甘当人民公仆员”

    因为不仅有着丰富的法律知识,更有着执著的热心肠。在做好普法工作的同时,方文荣还义务做了大量的民间纠纷调解和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工作。

    一次,方文荣正在隆化班车站候车,准备回家看望患病的老伴,隆化镇村民王宝哭着向他诉说,其妻子在承德县境内不幸被汽车肇事死亡,葬后案件尚未了结,请求方文荣给予代理。他了解情况后,退了车票随王宝连夜赶往承德县,第二天和承德县交警大队反复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协议,使家属、肇事司机双方都很满意。

    一件件亲自参与法律实践,和不断学习到的最新的法律知识,被方文荣一起编写到了自己的教案中。这本厚厚的教案已长达10万字,成为了隆化中小学生最喜爱的普法教材。

    在外人眼里,把义务普法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徒步行走达一万多公里的方文荣没有什么畏惧的困难:80岁时,他曾一天走15公里路,连续翻越3座山梁去沙金堆小学讲课;他曾在徒步去北窝铺中学讲课的途中,不慎掉到几米深的沟底,左小腿鲜血直流,自己用手帕包扎后,愣是一瘸一拐走到该校;他曾冒雨从家徒步去本乡东道沟门村小学讲课,当时通往该村的吊桥被瀑涨的滦河水冲毁,他不顾自己患关节炎的双腿,趟着齐腰深的水正点到达学校……

    为了省钱,外出讲课时,方文荣除了特别远的偶尔坐车外,从来都是步行,每天走几十里路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他到哪讲课从来不用学校招待,如果离家太远赶不回去,也只是在学校食堂和学生一起吃学生餐。住宿也从不用学校管,几乎都是在亲戚朋友家凑合,到隆化县城住的是当时最便宜的旅馆,每晚5元。这些年来,方文荣乘车、印制宣传资料足足花了他7000多元。

    其实,方文荣有着自己的痛苦:1994年,与自己相濡以沫数十年的老伴,因为积劳成疾去世;仅仅10个月之后,常年在水利工地上奔波劳作的大儿子又因直肠癌去世——悲痛曾压得方文荣喘不过气来。

    “可活着的人还得活着,活着就得干有意义的事儿。干普法,能让好多人不走弯路,这能让我感受活着的价值。”现在,方文荣走在隆化县城的大街上,好多人主动过来和他打招呼,这些都是他曾教授过法律课的学生,如今大多事业有成——虽然,方文荣并不能认全这些人称呼自己为“老师”的人,但他那时会感觉很幸福。

    “共产党员就好比一颗种子,每到一处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方文荣说,他是一棵老青松,只要青松未倒,就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以党员标准为尺子,为党工作。

    “共产党员不仅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他是种子、是桥梁、是旗帜,肩负着在困难面前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责任。”

    1994年3月的一天,方文荣由老家旧屯乡徒步前往隆化一中讲法制课。在街上遇见了年过七旬的老人金向午,两手抱着柴火,和他说出了缺吃无柴的凄凉生活。方文荣帮其写了申请,并陪他一起去镇民政所递上申请。两周后,县民政局批准给老两口定量补助。烧柴吃药的钱解决了,他的老伴咳痰毛病治好了。金向午多次找到方文荣,从兜里拿出钱要感谢,都被方文荣婉言谢绝。

    方文荣说,“我是一名老党员,做这些事情是应该的,根本就没想要回报什么的,只要老人生活的好好的”。

    隆化县司法局局长郭宝贵告诉记者,“方老是个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可他没有倚老卖老。他从没有因为私人的事情来找单位要求解决。相反地,他每次来单位更多的则是问有没有新发布的法律法规书籍,有没有什么工作能帮着做点。”

    20年来,方文荣义务普法的足迹遍布了隆化的每一所中小学,名声也越来越大。1999年,滦平县教体局派专人陪同他为12所中小学义务讲法。随后,八县三区找方文荣讲课的也越来越多。

    目前,方文荣进行的法制、国防、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已经达到了600多场,受教育的青少年多达10万人次。通讯员 葛济民 荣志强 记者 鹏玉




    编辑 关亦民 杜森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