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农信社倾力打造“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2010-05-07   00时24分 浏览次数:

 

    截至3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突破230亿元,较年初增加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50亿元,较年初增加16.45亿元;总收入突破4亿元,同比增加1.07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本网讯 (通讯员冯琦、侯东凯,记者国君、利华)近年来,我市农村信用社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作风,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实施“二次创业”战略,专注于打造“老百姓自己的银行”。近日传来喜讯,全市农信社各项经营指标实现首季开门红。截至3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突破230亿元,达到230.06亿元,较年初增加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50亿元,达到152.77亿元,较年初增加16.45亿元;总收入突破4亿元,达到4.17亿元,同比增加1.07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开展创业工程,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他们制定实施了《三年网点改造规划》和《三年发展规划》,围绕“达标工程、科技工程、素质工程、形象工程”,统筹谋划各项工作,着力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全面发展。抓发展,以业务经营为中心,提早安排部署,分解下达指标,强化考核督导,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在好中求快,推动规模、速度、效益和质量协调发展。同时加大新业务的开发,继活期储蓄全国通存通兑、信通卡发行、农信银业务全国联网后,于3月初实现了定期储蓄业务全省系统内通存通兑,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抓管理,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严格操作流程,强化远程监控和事后监督作用,增强成本意识,改进目标考核办法,全面推行联社理事长、主任三年任期目标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合规经营水平;抓防范,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改革发展的关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队伍管理和建设,狠抓制度执行落实,并大力推行内部审计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转变工作作风,建设百姓满意银行。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举报监督制五项制度,严格执行从严执纪、廉洁自律“十个严禁”,作风建设“十个不准”规定。同时通过开展“换位思考问自己、横向对比问同行、了解需求问客户”的“三问”活动,进一步查找不足,提高服务质量。做到“四个”到位,使“亲情化”服务在全辖迅速铺开。硬件设施到位,美化、亮化网点环境,在网点配备休息座椅、老花镜、暖壶水杯、报刊架等便民设施,设立咨询台和业务引导员,为客户答疑解难,在业务高峰时增设柜员窗口,缩短客户等候时间;文明服务到位,加快业务办理效率,使用规范服务用语,推行“问候”服务,坚持做到来有迎声、去有送语,并设立《客户意见簿》,公开监督举报电话,随时接受社会监督,及时改进完善服务举措;特殊服务到位,对老弱病残等特殊客户群体,走出柜台,帮助办理业务。针对行政、企事业单位职工上下班时间与信用社营业时间同步,办理业务不方便的实际,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做到早开门、晚关门、中午不休息;上门服务到位,把农信社点多、面广的传统优势与亲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将“背包下乡”的“农老金精神”延伸到各个服务领域,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客户家中,进行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服务。

    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年初,对信贷投放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提出了“各项贷款纯增3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达到80%以上”的投放目标。各县级联社积极行动,立足我市畜牧业、种植业、林果业、旅游业、采矿业等主特色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县域经济以及市县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信贷投放总量。做到早营销、早投放、早受益。一季度,全市农信社累放各类贷款突破40亿元,达到41.22亿元,同比增加2.76亿元,累计惠及农户24.6万户次,先后支持承德市龙乡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银城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建筑业、农业龙头企业139家。特别是针对春耕时节,农民资金需求旺盛的实际,农信社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要投放手段,组织信贷人员集中下乡放贷、送服务上门。累放春耕备耕贷款7.4亿元,极大方便了广大农户,确保了春耕生产所需资金。

编辑 关亦民 王畅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