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蓬勃发展的“牡丹花城”(中篇)
2010-05-18   01时52分 浏览次数:

    

    洛阳是老工业基地,其产业优势在于原材料加工业和制造业,这与我市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业格局有相似之处。探究洛阳工业发展的脚步,必将为我市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更新换代:让老企业再次焕发青春

    洛轴集团是“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为增添其发展活力,几年前,洛阳着手实施的“新洛轴工程”总投资25亿元,今年9月一期工程完成后,将形成625.3万套风力发电轴承、精密轴承、汽车轴承的生产能力。到明年底,二期工程完成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60亿元至70亿元,跻身国际先进轴承制造企业行列。

    据了解,洛阳市对重点传统工业企业实施的重大项目,还包括投资22亿元的中铝洛铜年产10万吨高精度电子铜板带项目,“新河柴工程”,洛阳机车厂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等一批工业改造项目,企业经过升级换代,使洛阳老工业企业装备水平和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骨干项目中有7项落户洛阳,这些重点工程项目奠定了洛阳的工业基础,洛阳自此初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与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在众多因素的困扰下,洛阳的大多数工业企业陷入困境。

    洛阳老工业的曙光来自于该市的科学决策。

    洛阳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提出了,要使企业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逐步壮大,一是要推动战略性重组、整合,用大视野、大气魄引进战略投资者,备足企业发展动力。二是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通过研发新产品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改造产品结构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随后,洛阳实施了“1648工程”。在16个重点工业企业中筛选出48个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发展。工程的实施,迅速拉开了洛阳工业新一轮建设的序幕。

    在技术改造的同时,洛阳的领导层深深体会到,真正能挽救和振兴国企的是“机制”二字。因此,洛阳在实施新上项目的过程中,除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外,重点强力推动新项目的机制创新,明确要求凡国有大中型企业新建项目必须成立独立法人主体,进行市场化筹资、市场化建设、市场化经营,从而实现产权多元化,降低风险,增强活力。此种被洛阳市称为“交钥匙工程”所逼出来的机制上的创新,给洛阳的新项目带来了一个共同特点,即项目一投产便开始见效赢利。

    近年来,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将洛阳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总要求,洛阳又开始了新一轮“工业强市”发展高潮,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国有企业改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业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标启示】

    老品牌一定要有新产品,这样才能走出传统生产的模式,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让老企业得到新发展。洛阳在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不断实现企业的升级换代,2009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0亿元。

    相比之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6亿元,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信息化“四化联动”还需进一步加强。从工业内部看,“一业独大”格局明显,冶金矿山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5%,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市也有一批老工业企业,要做大做强现在的优势企业。推动产品结构上做到高、低并重,既要提高低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要大力发展中高端产品,直接投放市场的产品,延长价值链,增加价值。

    科技创新:加速新型工业发展

    洛阳中信重机公司近日成功中标世界单矿产量最大的矿山工程——澳大利亚SINO铁矿项目,标志着该企业站到了当今磨机技术发展的高峰,打破了美国、芬兰等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这是科技创新加速洛阳新型工业发展的最新硕果。

    洛阳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洛阳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洛阳市一直瞄准高科技领域和新兴产业,积极谋划硅材料及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洛阳集聚,努力打造新的产业高地。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国家老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的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得益于他们的科学决策。

    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洛阳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市财政每年拨专款设立10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用于人才(智力)的引进、两院院士及各类人才的津贴和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的资助等。洛阳市还在最宜居的地段,投资近3亿元建设5栋高层次人才住宅楼,目前已为200多位高层次人才办理了入住手续。

    洛阳积极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先后在摩托车、轴承、多晶硅等优势领域建立了3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全市高校的优势学科建成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006年,洛阳市政府还首次设立500万元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目前已有14家企业从中受益。

    与此同时,洛阳还大力实施产学研工程,邀请40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0多项科研成果的拥有者,与洛阳本地企业面对面交流。据了解,仅2006年一年,洛阳就有40家大企业同国内48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了产学研合作,解决技术难题116项。

    目前,洛阳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77家、高新技术产品791种。通过开展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工程,25家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以上;高科技成果占每年全市新成果的比重超过30%。

    【对标启示】

    科技就是生产力,这一点早成定论,关键是如何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比起洛阳,我市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型行业,资源依赖程度高,市场风险大。主导产业中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更少,缺乏市场竞争力,钒钛制品生产多集中于初级产品加工,发展方式粗放,附加值低,没有形成纵深的产业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优势。

    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我市已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果说体制、机制是解决“我要转”的问题,技术支撑则是解决“有能力转”的问题。我市虽然没有洛阳这种老工业基地所拥有的雄厚的科技力量。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市应尽量多吸纳外埠的科技成果,吸引科技人才,把产、学、研、用四个环节都串联起来,把科技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用自主创新提升我市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聚集:成为企业腾飞的平台

    走进洛阳众多产业聚集区之一的洛龙科技园,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展现在眼前。新洛轴项目等投资45亿元的9个工业项目,正在科技园内紧张建设。另外,总投资35亿元的8个工业项目也计划开工。

    随着世界和国内经济形势出现的变化,我国产业集聚区和资金流出现了从东部发达地区向内陆中西部梯次转移的苗头。洛阳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及时抓住了这种机遇,充分利用大企业多、国家级科研院所多的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以产业集聚区作为承东接西的平台,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强化工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为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洛阳市委、市政府要求,要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谋划好重大项目。今后,所有新建企业、项目,只要是符合规划的,都要进入各产业集聚区,并能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谋划好重大项目,努力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具有一流科技创新能力、现代产业集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体区域。

    目前,洛阳有17家省级产业集聚区,另有5家市级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城镇投资的增长点,为洛阳可持续发展补充充足的动力。2009年1-9月份,17家省级产业集聚区实现企业总收入134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亿元;实现利税103亿元。新入企业240余家;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0个,总投资114.95亿元。

    产业聚集区的发展,不仅为洛阳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力引擎,而且还在聚集区建设中,伴随各类二、三产业项目的实施,产业聚集区建设呈现出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并行、外延扩张和内涵丰富并重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了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对标启示】

    加快发展新型高新技术园区,是被发达地区已证明是实施新型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和洛阳相比,我市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市聚集“两个聚集”还有待继续强化。产业聚集度低,城镇化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尤为突出,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不强。企业整体规模小,“小、散、弱”问题突出。

    因此,我市要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集约经营、集群发展”的方针,加大政策支持,打造产业集群,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配置,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产业聚集区的快速发展。我市资源丰富,原材料优势明显,大力发展产业聚集区,集聚起生产、服务钒钛冶金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等优势项目的众多企业,从而形成在这些产业上区别其他地区的有力竞争力,使产业聚集区成为我市发展的主要经济产业。同时,该产业完善的产业链条,不但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更能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集约、节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记者 志国 孙丰 颂明

编辑 关亦民 王畅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