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10-05-16   22时59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讯 (朱建军、李长安、刘金劼、叶振军)宽城按照“强基础、壮龙头、促产业、保增收”的思路,围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一重点,努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10年力争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1亿元、增加值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30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以上。

    以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抓手,推进产业结构加速优化。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的核心来抓。截至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5家,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直接吸纳安排农村劳动力6000余人。四川新希望集团总投资20亿元的“百万头生猪基地”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3.5亿元,完成了8万头育肥小区建设和50万吨饲料加工厂前期工作,全年销售商品猪8万头,为农民提供合同仔猪7.5万头;由恒泰集团投资的万吨板栗深加工及配套项目,总投资2.6亿元,现已完成投资1.2亿元。库区水产品深加工、种业公司产业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都山绿色食品深加工等项目建设也相继启动或扩大规模,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

    以培植特色产业基地为引领,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突出发展壮大以养猪、板栗为主的两大主导产业基地,重点扶持发展桑蚕、玉米制种、中药材、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有力地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全县新建、扩建千头以上规模猪场12个,累计发展万头养殖育肥小区4个、千头以上规模猪场20个、百头以上育肥大户369户,全年生猪饲养量达到近36万头;人工增殖池沼公鱼卵15亿粒,水产品年产量达到1.8万吨,优质果树累计达到3350万株,干鲜果品产量达到5.6万吨,板栗累计达到2150万株,提前实现人均“百株栗”的目标;发展玉米制种3.1万亩,产优质玉米种子1000万公斤;完成蔬菜播种面积2.7万亩,产量10.3万吨,新增日光温室大棚3200亩。

    以推进科技创新和品牌创优为支撑,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名优、绿色品牌,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神栗”牌板栗在获得国家检验检疫局批准的“原产地地理标志”的基础上,被认证为有机板栗食品;都山绿色食品注册了“美都心杰”商标,通过了国家、省市验收,取得了QS生产许可和有机食品认证;“喜峰”牌水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后,取得了进入京津唐秦市场的“绿卡”;“宽诚”种子商标被延续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标准化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新天利猪场、旭升养殖公司、新苇种猪场、新南种猪场、富民种猪场5家企业通过省无公害畜产品认定,全县累计通过省认证达到18家,被认定为河北省生猪活体储备基地;“热河金丝”黄芩基地被列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新产品、新技术试验基地。

    以加快改革开放为突破口,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坚持创新农村经营机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99家,热河金丝黄芩专业合作社、蜂旺养蜂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达到6500人,带动农户3.2万户。加大开放力度,吸引了县内外大量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新希望与日本双梨公司15万吨有机肥项目正式签约,唐山奇世食品公司完成了1000吨冷库和5000亩果品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工矿企业、民营业主投资农业,总投资2.6亿元的恒泰万吨板栗深加工、总投资1.6亿元的剑峰水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已开工建设;搭建以大专院校为依托的科技创新平台,分别与中国农大、林大、中医药大学、中国农科院和省农大、林大等20多位专家教授签订了合作协议。去年以来,引进农业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0个,到位资金3.1亿元,引进农业技术人才157人,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编辑 关亦民 王畅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