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户散养到562位专家“把脉”——隆化县打造生态效益型养牛强县工作纪实
37岁的隆化县唐三营镇二道窝铺村养牛户胡新杰这些日子十分高兴。“以前碰到问题只能自己瞎琢磨,现在有这么多专家给指导,我养牛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胡新杰所说的专家指导是指隆化县今年开始的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建设。通过该体系,全县所有的普通养牛户就能足不出户的享受到国家肉牛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下设的遗传育种繁殖、饲料营养、疾病控制等6个功能研究室和26个综合实验站的562位专家的直接指导。
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是我国从2007年起相继启动的50个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涉及的11种畜产品的其中之一。该体系于2009年2月正式启动,由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按照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及肉牛产业特点,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央及地方的科研资源和企业资源设立。全体系设有1个国家肉牛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下设6个功能研究室和26个综合试验站,囊括了562位肉牛养殖方面的专家,带动了23个省区的102个示范县的千家万户。
隆化县发展养牛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78年就被列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县,1998年又被列为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特别是200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举全县之力,发展养牛产业”的工作思路,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养牛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到去年末,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42.1万头,肉牛业产值6.9亿元,占据了畜牧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人均养牛纯收入达600元。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特别是去年全市“四大一推一建”活动的开展和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意见出台后,作为全县四大农业产业之首的养牛业也面临着由规模数量型向生态效益型转变的新课题。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后,隆化县的决策者敏锐地发现,这将是一个提升产业品质和规模,接触最新、最先进养殖技术的绝佳机遇,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争取,隆化县最终成为全国102个示范县之一。
其实,成为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只是隆化县以民生为本,推进养牛产业发展,促进百姓增收的一个缩影。
时间见证着隆化养牛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小户散养到邀请562位专家“把脉”的发展历程。
“三驾快车” 引领养牛业步入高速路
隆化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养牛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提升养牛产业发展水平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明确各部门 “一路绿灯”保证养牛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肉牛生产列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和一把手负责制,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养牛表彰大会,拿出10万元对在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
为调动农民养牛积极性,隆化县着力搞好配套服务,对肉牛饲养户实行政策、资金、技术三扶助,引领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县里每年拿出150万元用于养牛贷款的贴息。在技术服务上,该县采取县畜牧局包乡镇,乡镇兽医站包户的形式,对肉牛饲养专业户实行“五包”:即包冷配受胎,包疫病防治,包饲养技术指导,包供应良种,包选良种。同时通过项目引资、小额贷款、银行信贷等多种渠道,增加养牛投入,每年投入养牛资金都接近2亿元。政策、资金、技术的保证,使农民的养牛积极性日益高涨,在全县各乡镇,各个村及村民之间出现了竞争养牛的可喜局面。目前,全县年饲养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8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7个,100-3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313个,50-100头养牛户1460户,10-50头养牛户13220户。
科技促动 闯出养牛新天地
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养牛业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一直是隆化县农牧工作者们探索的重点。该县在实施优质肉牛工程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内部交流等方式,开阔牛农的视野,提高养牛水平。通过考察并学习了吉林蛟河市的经验,采用日本和牛与本地蒙古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培育适合接坝山区环境的高档肉牛新品种,在偏坡营昆仑沟村、茅荆坝团瓢村、郭家屯小梁村及3个母牛繁育场先行试点。同时,在子泽公司、牧丰养牛场等引进了安格斯、利木赞和草原红纯种母牛进行纯繁,为培育高档肉牛奠定了种源基础。
同时,该县注重抓好三个体系建设。一是抓好良繁体系建设。积极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年可完成黄牛改良3.5万头,在全县建立了5个母牛繁育场,目前,共购进冻精1500剂,已冷配母牛300头。二是抓好科技体系建设。采取常规技术抓普及,重点技术抓示范、领先技术抓攻关的举措,结合冬春科技大培训活动,重点推广了良种肉牛标准化养殖等实用技术。三是抓好饲草饲料体系建设。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根据今年的旱情,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技术,去年,全县共完成带穗玉米秸秆青贮18万吨,既减少了种植业的损失又为肉牛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饲料保障。
把握关键 牛农走上富裕路
该县把建好肉牛交易市场和发展肉牛运销组织作为发展养牛业的关键。投资3000多万元建立张三营大牲畜交易市场,使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投资180万元对市场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平整硬化地面21000平方米,建设交易大厅2个1800平方米,办公及服务设施5000平方米。张三营大牲畜交易市场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定点市场,这也是华北地区惟一的定点大牲畜交易市场,市场年交易量10万头,年交易额3亿元。
为解除养牛户的后顾之忧,该县加强了动物防疫工作,该工作全面完成并代表全市通过了省级验收。及时召开了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并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农牧局与各基层防疫分站签订了责任状,层层抓好落实。在防疫期间,县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分3次组织督导检查组,深入到乡、村、户、场对防疫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解决防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各防疫分站对所辖区内的畜禽免疫情况、规模养殖场免疫情况建立了档案,免疫畜禽佩戴了免疫标识,发放了免疫证明。加强监测,确保免疫效果。去年,累计为20.66万头牛注射口蹄疫疫苗,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了100%,动物防疫建档率、免疫标识佩戴率、免疫证发放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
通讯员 荣志强 包志明 记 者 徐 凯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