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农历正月二十。以往这个时候,平泉县党坝镇煤岭子村的村民们还沉浸在过大年的气氛中,今年却早早地聚在村部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新一年的生产计划。
从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当老板,食用菌养殖户陈孝先感慨地说:“自打市政协开始帮扶咱们村,眼瞅着这生活就变得越来越好了。去年,我利用12万元全额免息贷款作为启动资金,经营起了食用菌园区,占地24亩,40多个大棚,专门种植地栽香菇。要是干得好,一个棚一年就能赚个万八千的。要是没有市政协领导和有关部门给了咱帮助和扶持,谁家也置不起这么大的‘产业’啊!”
距平泉县城30公里的煤岭子村,由前煤岭子、后煤岭子、水泉、陈家湾子及小黄木沟5个自然村组成,7个居民组,265户,960口人,耕地面积1086亩,人均耕地1.13亩。这个大山里的村庄,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单一,农业发展迟缓,村民们多年以来一直在贫困线徘徊。
2002年,煤岭子村被列为全省第三批扶贫开发重点村。
2007年,这个村人均收入912元。
2008年,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煤岭子村由市政协主席郑晓东包扶。第一次进村,郑晓东看到村里的实际情况,心里一震。
在深入了解了村里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现状和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后,郑晓东召开了座谈会。他说:“这个村从现在开始由我对口帮扶,三年后我一定要让村民富裕起来,生活充实起来,让农业发展有特色,经济发展有活力。”
两年里,郑晓东多次带领市政协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走村串户,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市政协帮助村里制定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平泉县党坝镇煤岭子村2008—2010年脱贫致富发展规划》,并多次召开市直各部门参加的扶贫现场办公会,就扶贫项目进行调度协调。
平泉是全国有名的菌乡,煤岭子村又紧临平铁公路、遵小铁路、瀑河沿岸。围绕着这些优势,郑晓东提出了:“壮大食用菌园区产业规模,加快农家游开发步伐”的实践活动主题。
从2008年开始,市政协协调市扶贫办投资近80多万元用于煤岭子村项目开发,在发展食用菌的基础上,2009年又投资140多万元帮助建设200亩食用菌园区一个。煤岭子村以每亩900元的价格,将土地从村民手中“返租”,再“倒包”给养殖户,免费帮养殖户建起食用菌大棚,引导农民开展食用菌产业。
2009年之前,陈孝先一直在别人的食用菌大棚里打工。眼见着人家的地栽香菇一茬接一茬地换回了“白花花的银子”,特别眼红!自己想发展食用菌养殖,启动资金却成了问题。
陈孝先的困难其实也是煤岭子村很多想创业的人的困难。郑晓东了解这一情况后,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为他们申请到了全额免息贷款。陈孝先贷款12万元,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园区——占地24亩,40多个大棚,专门种植地栽香菇。
目前,煤岭子村食用菌园区已发展到300亩,尤其是煤岭子双百亩园区,在全镇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也成为一个吸引投资、对外联系的窗口。园区内已入驻户63户,带动全村156户参与其中。2009年,全村食用菌园区产值达180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1500元,共安排劳动力120人,食用菌产业成为全村农民增收最重要的产业。今年,全村可安排劳动力就业260人,人均收入将实现4500元。
党坝镇副书记李建国告诉记者,煤岭子村已经成了党坝人心中的“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示范村、人们赶超的目标。
煤岭子村食用菌项目已成为平泉县南部食用菌示范基地。2010年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将在平泉召开,届时,煤岭子村将作为产业示范园区供参会者参观学习。
1月27日,郑晓东又一次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扶贫村走访慰问,看望干部群众,就前期扶贫项目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座谈时,郑晓东专门问起了200亩柴鸡散养和生态农家游项目的进展情况。
承包南山养殖园区的是刘广元、刘云春叔侄俩。他们承包南山上的果园已经20多年了,果园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刘广元说,其实自己本想干点肉鸡养殖。郑晓东调研后,说肉鸡养殖没特色,建议他们拓展柴鸡散养项目。一方面将山沟沟全都利用起来,柴鸡散养是最佳选择;另一方面,柴鸡、柴鸡蛋营养价值高,销路更加广泛,利润也更为丰厚。
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刘广元叔侄俩干劲十足,他们一口气又签下了50年的山地承包合同。在山上建起了600平方米鸡舍,养上1000只柴鸡。
南山的山沟里满是栗子树、梨树、桃树、杏树,春夏秋季节景色迷人,等过了寒冬,柴鸡满山跑,树窝窝里有新下的柴鸡蛋,非常适合打造成集旅游、养殖、餐饮、生态于一体的农家游。刘广元希望能得到上级部门更多的支持,将产业发展得更大。
刘云春说:“我们爷俩真是遇见贵人了!市政协的领导叮嘱各部门和村里给予我最大的扶持。有了市政协的帮助,信心有了,干劲足了,今年我们还要再建1000平方米的鸡舍,还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等到春暖花开,一定要邀请郑主席再来煤岭子,看看我们有没有给他丢脸!”
煤岭子村是个没有集体收入的村子,村基础设施很差。
“那时候,村里人喝的是从山脚挑上来的水,走的是深一脚浅一脚的黄土路。”今年56岁的李胜文回忆说:“路那个难走啊!骑自行车一不留神就崴到沟里摔得够呛!”
在市发改、民政、畜牧、农业、水务、交通、卫生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两年内,煤岭子村村容村貌有了显著变化。新修建了卫生所一处,占地86平方米;完成了村村通、组组通工程3公里,全村实现了组组通;投资12万元,修建河坝500米;建人畜饮水工程一处,95户、368口人吃上了自来水;安装了无线广播设备,全村7个组实现广播全覆盖;建文化广场一处,占地2000平方米,现已平整土地,铺完水泥路面。
特色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全村广大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两年来,全村56口人实现了脱贫,逐步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100多名剩余劳动力有了固定收入,加上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直接经营,农民的收入来源稳定,且多元化;全村就医、上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广大群众观念进一步转变,素质进一步提高,真正品尝到了贫困村发展建设的成果。
年初,煤岭子村书记陈树山从镇里抱回来一个金灿灿的大奖杯——全镇综合类排名第一名,还得了一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他说:“村发展每向前迈一步,市政协就帮一步。村干部不干事都说不过去。村干部们心里都揣着郑主席说过的话:‘你们真干事,干实事,村民高兴,我就高兴。’”
寒冬未过,陈孝先站在食用菌园区中央却觉得风里带着春天的暖意,阳光洒在连片的菌棚上闪着金色的光芒,它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
通讯员 杨靖宇 杨光 记者 鹏玉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