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得怎样?农民生活改善了没有?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困难?对政府工作还有哪些建议?这是温总理十年三次来偏桥村、两次到农家做客的主题。正是总理心中千钧之重的“农”和“民”两个大字,写就了农家商国是、炕头话桑麻的感动与温馨——
温总理与农民老苏的“五年之约”
记者 周易 武海波 范文博 吴振琦 通讯员 李莉
春节临近,温家宝总理走进了滦平县偏桥村一户普通农家。门帘下,与他携手进门的是这家的主人苏洪喜。
5年前,温总理曾和苏洪喜约定5年后再来。不久前,一直惦念温总理的苏洪喜以“农民老朋友”的身份致信温家宝,代表全村人邀请总理再来做客。
在村口一见面,温总理就说:“老苏,你的信我收到了,我来看看大家。”温总理一直拉着这位68岁老农的手,走进村子,走进了他家。
这个位于燕山山区长城脚下的小山村,温总理已是第三次前来。这也是苏洪喜第三次与总理会面,而且是第二次将总理迎进了家。
“今天来,第一是看望大家,又过五年了,很想念你们。”温总理对簇拥进来的乡亲们说,“第二呢,我今天确实也想办个大事。3月份要开全国‘两会’了,我要在全国人代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农业、农村、农民还是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如何做好‘三农’工作,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总理来到农户家中召开座谈会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这是首次。
在老苏家的堂屋里,乡亲们围坐在总理周围畅谈起来……屋里不时传出开心的笑声,让人觉得就像老友重逢。
相识与相约
苏洪喜是温总理的“老相识”。
2000年,河北省发生严重干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来到河北丰宁、滦平等县查看灾情。在滦平巴克什营镇,时任偏桥村党支部书记的苏洪喜向温家宝汇报了村里的受灾情况。他清楚地记得,面对灾情,温家宝面容凝重而坚定,鼓励大家“不怕,有党和政府,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
苏洪喜说:“他的话让大伙儿有了主心骨儿,党和政府和咱百姓心贴心。”
让他没想到的是,2005年国庆节,再一次见到了温总理,并将总理迎进了家。
那时,他已离开村支书岗位。在村口,恰逢温总理走进村子,苏洪喜一下就认了出来,迎上前握住总理的手,既兴奋又忐忑地问:“总理好,您还认识我不?”温总理当即说:“你不是老苏吗,我就是来看你们的。”
闻讯赶来的村民们簇拥着总理来到苏洪喜家。一落座,温总理说:“过节了,很想念你们,来看看大家。现在生活怎么样?”
村民们抢着向总理说起了生活的新变化。
“看病怎么样?”温总理问。
“小病可以上村卫生站,大病就看不起了。”苏洪喜说。
“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民面临的一个大问题。”随即,温总理介绍了即将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问道“你们看这个政策怎么样?”
攀谈中,苏洪喜得知温总理和自己同岁,还同时入党。听着亲切的话语,让他觉得温总理就是他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
总理就要走了,老苏很是不舍,忍不住问:“总理,您什么时候还能再来呀?”温总理爽快地说:“你放心,过5年,我准来看你们!”
“我就是一个普通百姓,没啥特殊的。”苏洪喜说,“我知道,是总理时时刻刻的牵挂,才有了我们这个‘约定’。总理不光来看我个人,是来看望咱农民、咱老百姓的。”
变化与感念
苏洪喜觉得,2000年以后,村子渐渐有了新变化:坑坑洼洼的路平了、抗旱的井打了、 蔬菜大棚多了,大伙儿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
特别是在温总理2005年到来之后,村子有了更大的变化:第二年,新建的100多亩蔬菜大棚,当年纯收入60余万元;新建的种猪场,当年售种猪600头、商品猪1000头,获利35万元……
身边的小事关联着国家的大事,当过村支书的苏洪喜牢牢记着这些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不收了、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取消了……农民减负的同时,种粮补贴、家电下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保试点等支农惠农政策频频出台。
“种地不用交税,反倒给补贴;农家孩子上学不用花钱;老了能领养老金……”苏洪喜说,“这些好事以前咱想都不敢想!”
大伙儿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可温总理还那样忙碌。自从两次会面并和总理“约定”再次相见后,苏洪喜更加关注温总理的行踪。他觉得,国务院总理与他这个老汉就是朋友。于是,他掐着指头算总理再来的日子,总理的忙碌与劳累也成了他的牵挂。
他在电视上看到,总理总是那么忙,到处奔波。汶川地震时,他看到温总理迅速赶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他看到温总理的面容依然凝重而坚定;他看到温总理俯下身子冲着废墟里的人大声喊话……
“总理的嗓子都哑了。”苏洪喜说,“我一边看,一边掉泪。”老苏为受灾的群众悲痛,也为与他同龄的温总理仍然忙碌、劳累而心疼。
苏洪喜说:“2000年以后,特别是这5年,惠农政策接连出台,咱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上好日子咋能忘了为咱操劳的总理呢?”
这位朴实的老农一直记着温总理“过5年我准来看你们”这句话。他盼望总理早点来看看村子的新变化,想让忙碌不已的总理一同高兴。
与总理“约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苏洪喜的思念之情也一天天蔓延。去年12月4日,苏洪喜给温总理写去一封信,信中说:“这几年我们这也有了变化,您关心的好多事也落实了……村里人都让我代表大家,代表所有的老百姓谢谢您,您真是人民的好总理……我和全村百姓都盼着能早日见到您……每次大棚里新鲜菜能摘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您。您来时,一定要亲口尝尝我家顶花带刺儿的黄瓜……”。
欢乐的重逢
温总理真的又来了。
1月30日上午,温家宝乘坐的中巴车驶到了村里。一下车,温总理就走进苏洪喜家的蔬菜大棚,一边查看正在生长的翠生生的黄瓜,一边仔细询问家里的种植、收入情况。随后,温总理又来到苏洪喜家里,同乡亲们一起座谈。
温暖的阳光照进这个农家堂屋,在《好运来》年画下,乡亲们围坐在了总理周围。
座谈会从“交去年的账”开始。温家宝说:“农业连续6年丰收了,政府的支农资金也增加了,搞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民的社会保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这是我们去年做的事,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满意不满意?”
“满意,我们村子有人买了台拖拉机,少花6000多元。”
“农村合作医疗落实了,我们看病也能报销了。”
“乡镇卫生院的设备现在比较齐全了,但是乡村医生想到外面学习很困难。能不能通过远程教育培训乡村医生?能不能帮助实现远程会诊?”……
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总理一一作答。
当苏洪喜说:“我们有了新农保,我办妥手续,就等领钱了!”温总理与大家一同开心地笑了。
不知不觉,已经座谈了两个多小时。中午时分,苏洪喜邀请总理:“在我家吃饭吧!”温总理爽快地说:“好,就在你家吃。”
农家的热炕头,摆上了小炕桌,温总理居中,苏洪喜老两口在两旁,子女们往来张罗。黄瓜蘸酱、白菜粉条炖肉、葱花炒鸡蛋、馒头、小米粥……地道的农家饭端上来。温总理盘腿而坐,同老两口有说有笑,吃得津津有味。
苏洪喜说:“我一直紧挨着总理坐,看到他皱纹多了,比5年前老了,可他很高兴,感到我们村子确实有变化,看到我们的日子确实好了。”
一转眼,又到了分手的时候。苏洪喜和乡亲们把温总理送到村口,恋恋不舍地说:“请您保重身体,希望您再来……”总理微笑着,亲切地与送别的人一一握手。
当天傍晚,苏洪喜仍然沉浸在幸福之中。他对记者说:“总理这样为咱老百姓操劳,能来家里坐一坐、吃一顿咱农家的饭,也算我代表农民表表心意。”——他并不知道,总理临走时叮嘱随行工作人员给“老苏家”留下饭钱。
老苏说,他又有了一个心愿:咱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盼望着温总理啥时候再来偏桥村,再到咱家里坐一坐、看一看……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