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承德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
2010-02-11   23时01分 浏览次数:

    


    为深入推进“四大一推一建”活动,我市邀请高级经济顾问和国内知名专家,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围绕加快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献计献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长期承担着京、津、唐三座大城市供水的重要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建国以来水资源工程欠账较多。如何实现以水联谊、以水联利,建立承德与京津水资源合作补偿机制,促进流域上下游共同发展等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

    记者:王院士您好!承德水资源状况在海河流域乃至全国处于什么位置?承德位于滦、潮河流域上游,为京、津、唐地区提供了大量水资源,而承德自身又特别缺水,应如何处理上下游水资源供求关系,实现上下游公平用水、共同发展?

    王浩:我对承德情况还是比较关注和了解的。承德境内有滦河和潮白河两条较大流域,水资源条件在海河流域是相对较好,承德水资源总量37.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019立方米,较河北省和海河流域人均量多近2倍。据了解,1960年以来承德上游向密云水库提供水量200多亿立方米,1980年以来向潘家口水库提供水量400多亿立方米,对支撑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用水及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座水库已经成为京津的生命水源,承德为此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认为:首先是大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流域,共饮一河水,上下游都有用水的权利,承德处于流域上游,经济欠发达,水资源工程欠账多,应该有优先用水的权利,但同时也有节约和保护好水资源的责任和义务。其次,作为下游京津大城市,经济发达,也有责任带动上游地区加快发展,并在水资源和生态建设与保护方面予以补偿。你们提出的“以水联谊和以水联利”理念很好,承德与京津都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只有上下游联动,发挥好两个积极性,形成流域保护与利用的良性机制,才能逐步实现流域的共同发展。

    记者:近几年来承德经济发展较快,从未来发展看,水,对承德发展的主要制约点在哪?承德应采取哪些措施破解水难题?

    王浩:从承德市耗水指标来看,并不很高。关键是近10年来连续干旱枯水,水资源总量大幅度衰减,而全流域上下游的城市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很快,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水资源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即使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后,北京仍离不开密云水库水源。但是我认为滦河水应有所“回头”。也就是从流域水权分配来说,应多分给承德一些用水分额,满足承德发展用水。对承德来说,我觉得水资源制约点:一是水资源量减少,时空分布不均;二是水资源工程欠账;三是用水效率不高。应该从这几方面做文章。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即使国家给了你足够的用水分额,在目前水资源衰减严重的情况下,也难以保证规划的经济发展目标。

    从解决措施方面来看,我认为第一是节水。承德市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和农业亩均灌溉用水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用水指标还是比较高的,也就是用水效率相对较低。在灌溉总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所占比例较小,节水增效潜力很大。在密云水库上游连续三年实行“稻改旱”,效果很好。北京市拿钱每亩550元补给上游种稻农户,上游群众还可以种其他旱作物,这样做上游群众不吃亏,下游北京多用水,上下游积极性都很高,是一种通过水权转让促进节水的好模式。滦河有30万亩稻田,是滦河流域最大用水户,应该仿效潮河流域做法,如果把滦河流域稻田全部退下来,每年至少可节水1.5亿立方米,把这些水转让给当地高效产业和下游地区,用水效率和效益会大大提高,这是个方向,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第二是适当加大水资源工程建设力度。承德市在这方面谋划较早,推进力度很大,2003年谋划的双峰寺水库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这项工程建成后,对改善城市供水和生态条件作用很大。我赞同承德市提出的“小规模、大群体”的建设思路,承德是山区,可根据用水需求,就地、就近多建一些小塘坝、小水池水窖、风能提水、集雨聚流等小微型水利工程,这种模式适合山区小流域多、土地零碎、居住分散的特点,对解决农村饮水,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最为实用。

    记者 武海波





    编辑 关亦民 杜森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