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清澈沧桑水、十里烟柳新河图”。这不是在赞美江南美景,而是在描绘塞外名城承德市区的二仙居旱河的动人画卷。
2010年11月11日,二仙居旱河周边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历时两年的二仙居旱河景观带已完成了防洪、橡胶坝、景观环境等主体工程,步行街也正式揭牌。往日肮脏狼藉的旱河,在全市人民的热盼中,今日焕然一新,为我市打造国际旅游城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全市“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中,二仙居旱河因其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形成原因,使得该综合整治项目备受关注。
二仙居旱河并非自然形成的河流,而是一条由乾隆皇帝下令开挖的人工泄洪道,最早称“新河”。在1703年避暑山庄建设之初,周围山体生态良好,汛期雨水散漫渗流,对处于洼地的市区并无危害。
随着人口的增加、上游生态被破坏,汛期山水逐年增大,乾隆二十四、三十五年发生的两次大洪水,损失惨重。乾隆皇帝于三十六年下旨,在承德西大街南侧、南山北麓开挖新河,即现在的二仙居旱河,从此奠定了河道的规模和走向,并将疏浚河床作为常年例行工程。为此,乾隆亲自写下《开新河记》,详述始末,刻碑建亭。
新河开挖后的60年间,汛期时市区安然无恙,由此形成了两岸商业的繁荣,俨然成为“塞上皇都”。
当年西大街、旱河头街、粮市街成为承德最主要的三条街区,构筑起城市的主要风貌。二仙居旱河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史,更是承德城市的形成史、发展史,讲述了承德的历史沧桑,饱含着世代承德人民的丰富情感。
随着历史的变革,旱河清竣工程疏于管理,逐渐出现破败现象。改革开放后,虽有好转,但因人口逐渐增加,生活垃圾和违章建筑大量产生,使得一条御河几乎变成臭水沟,给周边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实施三年大变样以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再次把目光聚集在这条历史之河上,立即启动了综合整治工程,并将这一重担压在了双桥区的肩上。
二仙居旱河综合整治工程是全市“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重点项目,景观是旱河整治工作的灵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定位于“山水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总要求,目标是充分展现我市的人文历史,将二仙居旱河打造成“景观的河、历史的河”。
旱河景观带规划设计将保持现有格局,密切与周围景区联系,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四季景色,体现自然靓丽;营造亲水平台,搞活水上娱乐;修建历史长廊,形成文化特色。
同时,统筹兼顾免费开放和商业化经营的思路,对未来的商业网点进行了科学地部署和规划。在管理用房和桥梁建筑中严格实行节约型设计,压缩管理用房,合理规划桥梁布局。
二仙居旱河综合整治工程东起武烈河入河口西至头道沟桥,全长3.3公里,项目总投资约为1.3亿元。工程包括防洪工程、橡胶坝工程、调水工程、景观环境工程四部分。其中防洪工程为新建二仙居旱河头道沟至武烈河入河口段两岸防洪堤坝3.3公里;橡胶坝工程为建设17道橡胶坝;调水工程即在武烈河库区内建补水廊道、在武烈河东侧建调水泵站,敷设球墨铸铁管道总长2850米;景观环境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头道沟至武烈河入河口段两岸5万平方米不等宽景观带。
新旱河主要围绕排洪及景观的兼顾统一,重点打造“四段十景”,其中二仙居桥西侧以“祥云仙居”为主题的景观带在“十一”已向市民开放。
四段分别是武烈河入河口至通济桥段、通济桥至市医院新桥段、市医院新桥至四人沟桥段、四人沟桥至头道沟段。
十景分别为:官渡桃溪、碧水留芳、通济清钟、祥云仙居、石桥新渡、城隍永护、九叙惟歌、故垒车影、佟山晴雪、御碑芳草。
全线栽植垂柳与白蜡等各色树种1000余棵,各类灌木50000余株。在旱河南北两岸形成木、灌、草相结合的绿化带,并配置各种置石、地雕、小品等景观70余处。
结合水岸游步路建设,在市中心将形成横贯东西的“三带景区”:“蓝带”即旱河内17道橡胶坝库区形成近7万平方米水面,“绿带”即水岸沿坝近10000平方米的绿化带,“灰带”即北岸建成12米宽的仿古人行游览道路。
通过四段十景的打造,不仅再现了康乾盛世的繁华景象,体现承德多民族融合史和城市发展史,也充分展示了承德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皇城内涵,传承历史文明,更能达到为老城区引水、增绿、添景的目标,为提升老城区休闲、商务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讯员 田雨 记者 成玉
编辑 关亦民 杜森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