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温家宝总理三次来到滦平县偏桥村,就“三农”问题下农田、进农家、察民情、听民声;三次冀北山村之行,在极大鼓舞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条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路径
时值岁末隆冬,记者来到金山岭长城脚下的巴克什营镇偏桥村。一下车,眼前的一切让记者感到有些惊奇:下了公路就是偏桥村的中心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整齐排列着上百套新建的民居;崭新的村小学楼坐落在广场的北面,操场的旗杆上飘动着五星红旗;广场东边两层上千平方米的“偏桥村服务中心”不时有人进进出出;两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纵贯村子的东西。如此整齐漂亮的村庄,连村民自己都说:我们的生活质量提前了三四十年。
偏桥村有363户、1273人,是个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的农业村,全村5个居民组、7个自然村分别散落在12公里的狭长山谷中,深山沟的自然条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千百年来,这里的群众是一家一处破旧的院落,信息闭塞,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为了尽快改善全村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省、市、县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与村两委班子几经分析、商讨,最终做出决定:要以新民居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全村的发展变化,进而彻底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不久,一个科学完整、高水平、高标准的新民居建设规划出台并开始实施。
新民居建设规划为这个村从此迈向富裕、走向文明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新民居规划将全村363户,7个自然村整合为一个集中连片的居民新村,其中新建331户。今年在南沟门和偏桥两个自然村之间建成新民居100套,将两个自然村连在了一起,居民达170多户,成为偏桥村的中心村。新民居由省建设部门依据冀北山区新民居设计方案建造,第一批100套,单层起脊,宽敞漂亮,户型分为98.78平方米四开间和77.17平方米三开间两种,十分符合当地民居特点,因而深受群众喜爱,目前已有51户村民签订了入住协议。
规划明确,在未来的建设中将严格控制在老村审批新建和翻建住房,以引导更多的村民向中心村集中。在今年已完成的新民居建设中,通过土地置换,全村新增耕地300亩,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可通过规划从源头上避免今后因规划不明确而出现新的拆迁问题。
新建的民居全部为带有卫生间及上下水的标准住宅,目前地下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已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这个污水处理厂年可处理污水54000立方米,削减COD排放量13吨,为全市首个农村污水处理厂。
新民居建设改变了过去村庄小而乱、小而散的局面,突出了产业聚集、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的建设特色。
与新民居建设同步进行的是产业培植行动,这是由输血为造血的关键
今年1月30日,温总理第三次来偏桥村考察,就如何改善村容村貌、植树造林、土地整理、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解决他们实际困难、提高乡村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发展乡村旅游等作了具体指示。
按照温总理的指示要求,省市县相关部门结合偏桥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了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乡村旅游这三个产业,并制定了产业规划。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偏桥村已建成了占地120亩的高标准食用菌园区,目前第一期建成的80个标准棚已生产香菇36万袋,创效益72万元;园区近日将全部建成,可产香菇54万袋,效益达110万元。今年改造、新建日光温室11个,并通过竞标的形式全部出租给了本村农户,村集体每年可增加4万元的收入,村民今年便可收益。同时规划出种鸡场一处,肉鸡饲料厂和生态有机猪养殖场各一处。
全村现已规划出特色果园八处,面积为770亩,其中在南沟门、小西沟建成了标准示范园一处,面积为135亩,已经完成了果树栽植和补植,并明确了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管理。在栽果树的同时,全村今年前10个月造林绿化6855亩,栽油松、侧柏5261.9亩。
因距金山岭长城仅5公里,京承旅游公路从偏桥村通过,在省市旅游局的帮助下,全村已发展二星级农家游10户,计划明年再发展20—30户;该村已被省商务厅列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与周边城市的“农超对接”,现已有两家农家店和一家多功能超市营业。
由新民居规划建设拉开了改变偏桥村落后面貌的大幕,紧接着跟进的产业发展培植行动和规划则让偏桥村的经济从无到有并逐渐壮大,偏桥村已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沧桑巨变。
2010年11月27日,温家宝总理对“偏桥村2010年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做了如下批示:“十项实事办得好,今后工作安排得也好,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体现山村特色,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这几点很重要。”
偏桥村新民居样本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让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了真实的载体。新农村建设在一些地区尚处于概念阶段,如何建?怎么搞?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认识,偏桥村的样本则是一种实践,一种有益的探索。偏桥村随着暖气、自来水、洗澡间等的使用,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新民居的集中,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教育、公共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启示二:充分体现了自愿原则,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偏桥村新民居建设严格按照规划循序渐进,没有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有效地杜绝了一些地方违背群众意愿搞大拆大建和脱离实际盲目建高楼等错误做法;同时严格规范执行了耕地保护使用政策和节约用地制度,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避免了因土地问题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可谓是把好事真正办好了。
启示三:可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多种矛盾,有利于和谐农村的建设。在采访中,记者在与村民群众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对新民居建设带给他们的好处是有切身体会的。
村民苏纪松说:集中居住,让以前很少见面的乡亲有了更多的沟通交流的机会;他举例说,平时你有技术、我有信息、他有资金,如能及时沟通,就会把三者优势集中起来,体现优势共享的效果,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收入;信息时代,机会稍纵即逝,分散居住,不能及时沟通,好多事是不可能做成的。
村民代表卢殿文说:集中居住会改变自然村之间因地域上的自我意识而产生的矛盾。如选举,本组人都投本组人的票,如果都住到一起,大家就会选一个能真正为偏桥村办事的人而不会考虑去选一个本组的人。还有,以前村里一开村民委员会,一些代表为了说点啥总会拿“贪污、挪用”这些捕风捉影的话讲一通;如果住在新民居,很多人就会亲眼见到村干部每天都在干啥,时间一长,就会增加了解,减少误会,最终建立起理解、融和的干群关系。
启示四:巨变让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新的变化,文明正潜移默化地浸润着他们心灵。“仓廪实而知礼节”,偏桥村人面对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的巨变,他们除了感激之外,很多人主动来到村图书室借阅致富书籍,向工作组询问有关政策信息,他们都迫切想干点啥。11月22日,全村上百人乘坐三辆大轿子前往承德旅游学院参加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培训。在今天的偏桥村大街上,见不到有谁还在随手乱扔垃圾;孩子也学大人的样子把食品包装袋放进了垃圾箱里。家庭妇女自发组织了秧歌队;一些村民动手写起了诗歌、三句半;在村民服务中心,很多人在排练文艺节目,新年期间,他们要第一次粉墨登场为乡亲们演出。
离开偏桥村的那天正是农历的冬至,这一天历来被中国人看得很重,从这天开始,阳气开始蒙动。寒凝中阳春越来越近,偏桥村人美好富裕的生活也将逐渐开始。记者 吴志国 王立志 马利华 通讯员 吴立国 高维东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