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有共同的价值理念,社区才能成为共同的精神家园。社区教育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如何提升人的素质?如何打造社区文化?我市注重教育与文化在社区建设发展中的引领凝聚作用,不断创新、丰富活动载体,逐步打造具有承德特色的“社区精神”。
学习培训: 把素质“提”起来
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应有之义,学习培训是抓好社区教育的关键。
陕西营社区的下岗职工于丽通过社区培训,自己做起了面点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个社区将辖区内无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全部登记造册,制作成红黄绿“三色账卡”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为这些人员举办培训班,联系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
安定里社区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积极走访辖区用人单位、了解用人信息、争取岗位指标,许多社区无业居民经过免费技能培训走上社区综治服务队员、交通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社区还建立了手工业小作坊,边培训、边生产,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就业是民生之本。双桥区一直致力于做好社区居民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建成了可同时容纳近百人的下岗再就业培训中心,设置了多媒体教室,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创建以健身、娱乐、休闲、益智为主要目的学习型社区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中,双滦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营造良好的社区学习环境,通过创建学习型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一位社区老人说:“在这里不仅可以读书看报,我还学会了上网。是社区让我们这些老人退休不落伍,思想不掉队……”社区作为生活的平台,在这里组织居民一起学习、相互交流,居民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生活品质,社区教育有了特有的内涵和意义。
双滦区还把提高社区干部的能力素质作为推进社区工作的着力点,加大社区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与省内大中专院校搭建“社校共建”平台,建立社工培训基地,带动社区服务上水平;实施了“社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聘请专家讲课,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参观活动,增强培训社区干部的服务水平,推动社区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每到一个社区,都能深深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氛围,感受到培训学习实践活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崭新变化。
互助共济:使心房“暖”起来
和谐的社区应该是一个互助共济的“道德共同体”,是一个提升人生境界的“信念共同体”。
在双桥区韭菜沟社区,提起社区干部连续7年照顾五保老人王秀淑的感人事迹,社区居民无不动容。老人今年77岁,10多年前丈夫和儿子相继离世,她本人多种疾病缠身,10几年间做过9次大手术。从2003年底社区干部开始义务照顾老人至今,社区书记已历经3任,但对老人的爱心接力,依然薪火相传。
构建和谐社区必须关爱弱势群体。陕西营社区对辖区所有孤老残弱、“空巢”家庭、困难家庭逐一摸底,建立困难群体档案。逢年过节,社区干部都会挨家挨户进行走访慰问,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社区居民还自发捐衣捐物进行救助。
常王府社区居住残疾人568人,占社区人口的25%。这个社区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宗旨,建设了集残疾人康复训练、咨询服务、残疾人救助活动于一体的残疾人康复中心,,配备了实用性的康复训练器材,并聘请康复训练指导员,负责建立残疾人康复信息,对康复训练的质量进行跟踪。
西大街街道办事处建设6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辖区范围内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老年人提供休息、健身、娱乐、保健按摩、聊天的场所;同时为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发放社区美食示范店的免费用餐卡,对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
多年来,我市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内涵不断丰富,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逐步形成常态化机制。双桥区在各社区构建了以党员为核心、志愿者为骨干、社区群众为基础的社区服务者队伍,扩展规模都达到了3000人以上;双滦区建立了“志愿者之家”,制定了志愿者登记、注册、培训、使用和奖励制度,在社区围绕就业援助、敬老扶幼、民间调解、慈善公益、社区教育等开展志愿服务。
随着创先争优活动的逐步深入,我市涌现出一大批服务群众的优秀共产党员,为打造和谐社区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常王府社区党员时彦为身患白血病,经常加班加点奋战在一线;西大街办事处干部詹颖任劳任怨,克服家中重病父亲和孩子都需要照顾的实际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多次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用爱心温暖他人,用奉献铸就和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涌动、延展。
文娱活动:让生活“美”起来
社区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基础,有着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建设和谐社区的“灵魂”。
特色社区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是我市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的一大探索。碧园社区毗邻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民俗文化一条街坐落在本辖区。社区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着力打造特色社区文化,在社区一楼建设了社区艺术馆,包括山庄文化礼品展示厅、书画室、茶艺室、信息咨询室。聘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开发精美的独特山庄文化礼品,供游客及市民购买收藏。
街道社区在构成上复杂多样,居民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等方面差异大。如何协调不同群体的关系,让不同层次的居民群众和睦相处,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是我市在构建和谐社区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双滦区怡园社区是典型的“文艺型”社区,因为有红歌艺术团、红歌排练场及文艺表演而远近闻名。为弘扬红歌文化,展示文艺成果,社区主要干道两侧展出了18块脍炙人口的传统红歌歌词展板,由此创建了“红歌一条街”。这里的红歌艺术团已经活跃了十几年,成员达到60余人,自编自演节目超过上百个。
行宫社区的建设因袭辽代、清代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制作了“历史文化长廊”。依托高标准的室内乒羽活动中心,1.7万平方米的露天体育场、6.7万平方米的健身公园,打造“体育型”社区,组建了秧歌队、合唱团、毽球队等11支文体活动组织。该社区先后被评为“全省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体育健身俱乐部”、“全国太极十强”等称号和荣誉。
在“四有一创”活动中,我市各县区在提升社区文化形象、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方面都收获了很多宝贵经验。社区特色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在彼此协作的过程中增进了邻里感情,提升了居民的凝聚力和荣誉感,让社区大家庭团结得更加紧密。
“竹板响、响连天,旅游城市大家建;一言一行讲文明,一举一动来体现……”这是御祥园社区65岁的谷振生老人为社区文艺队创作的快板书。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如今人们物质生活无忧无虑,精神生活同样也要多姿多彩。跳跳舞,扭扭秧歌儿,不仅锻炼身体,心情也好呀!”
构建精神家园,凝聚社区力量在文化活动中,居民既是活动的主体,又是服务的对象,良好的文化活动使社区与居民双获利,为建设和谐社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记者 张青龙
编辑 关亦民 李兴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