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市卫生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4211”发展战略为总揽,以“夯基础、建体系、提能力、惠民生”为重点,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十一五”期间卫生系统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实现,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2005年达到72岁,(人均期望寿命指标由统计部门五年进行一次统计);孕产妇死亡率由“十五”末的23.68/10万降至2009年的21.18/10万,婴儿死亡率由“十五”期末的9.23‰下降至2009年的6.8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十五”期末的10.12‰降至2009年的7.93‰。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基本保证了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全市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030个,其中市级11个,县级67个,乡镇卫生院20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村卫生室239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9个,其它医疗卫生机构302个。医疗机构床位数达12915张,与“十五”期末相比增加3577张。每千人口床位数由“十五”期末的2.54张增加到3.52张。卫生人力总量达14714人,与“十五”期末相比增加1478人,增长11.2%,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886人,较“十五”期末增加1536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由“十五”期末的2.83人增加到3.24人。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河北省《关于基层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在30%的县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49个乡镇卫生院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了35.1%和35.3%。乙肝疫苗补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5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直接惠及千万家庭。全市累计完成 259822人次乙肝疫苗补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9925人,农村育龄妇女叶酸服用人数19695人,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602例。累计为127.11万农村居民和16.81万城市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44.75%和44.4%。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的决定》,基本核定了农村卫生人员编制,落实了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乡镇卫生院和村医补助,卫生院引进大学生440名。争取微软公司、GE公司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在丰宁、围场实施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会诊,使农民不出乡就能得到县以上专家的诊疗服务,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的疾控预防控制体系,卫生防病能力显著增强。市、县区分别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37个乡镇,2578个行政村,13348个自然村、街道、社区居委会建立了专兼职疫情报告员和协管员,形成了市、县、乡、村、自然村的五级防控网络。加强传染病防控,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建立了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子机制,各种传染病疫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较为平稳;免疫规划由5种疫苗预防7种传染病增加到了14种疫苗预防15种传染病,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以乡为单位保持在90%以上;继续保持了无脊灰状态;实现了鼠间鼠疫不下坝、人间鼠疫不发生防控目标;艾滋病检测发现率不断提高,病人管理治疗逐步规范;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70%以上,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全程督导覆盖率达到85%,新发涂阳肺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达85%以上。地方病防治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健全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基本建立起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各县(区)以县级综合医院120为依托,成立了县(区)级孕产妇抢救中心,乡卫生院建立了孕产妇抢救组织,建立了“绿色通道”,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妇幼卫生组织。认真落实“一法两纲”和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依法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管理,依法规范医疗保健技术服务。实施“降消”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项目,保健保偿服务得到有效落实,保障了广大妇女儿童健康。“两个”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7.6%和87.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48%,救助农村孕产妇23438人,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降至0。健全医疗救治体系,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以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支点,民办及其他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救治体系。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等活动,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推广新技术、新项目,全市县级以上医院共开展介入治疗、腔镜手术等新技术、新项目达766个。全市医疗机构年门、急诊人数达到1400万人次,住院人数达到31.2万人次,病床使用率为77.89%,比“十五”同期分别增长63%、2.81%、22.04%;平均住院日为8.3天,比“十五”期间缩短0.4天;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90.31%,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8.79%,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8.9%,治愈好转率98%,比“十五”期间分别提高2.22%、1.08%、1.07%、5.8%。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承德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规划》,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全市现有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9所,县以上14所综合医院和204所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医科,中医药专业人员2564人,开设病床1390张,建立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9个、市级20个,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卫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11个县区分别建立了独立编制、独立法人的卫生监督机构,依托乡镇卫生院在乡镇建立了卫生监督分所,实行派驻监督员制度,依托村卫生室设立卫生协管员。创新卫生监督执法模式,实行了“一支队伍监督、一个窗口对外、综合执法”的卫生监督新模式,加强卫生监督员队伍素质建设,提高了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开展医疗卫生、职业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加强日常性监督指导,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查处各类案件2491件,取缔食品行业无证经营661家,无证非法行医机构162家,责令整改12412家,保护了全市人民的卫生安全。健全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合理设置乡镇卫生院204个、村卫生室2407个,并将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全部上划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达到市定标准,193所卫生院达到省级标准,占卫生院总数的94.6%。2262个村卫生室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达标率为93.98%,8个县均被省卫生厅命名为省级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县。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98%的乡镇卫生院具备了提供住院服务能力,有66.7%的中心卫生院能够开展上腹部手术和剖腹产手术,有94.1%的乡镇卫生院具备了开展急诊急救和正常产能力,有93.1%的卫生院具备了开展下腹部手术的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网络建设,建设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具备了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功能。
推进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全市实行新农合县(区)从2005年的1个增加到2010年的11个,实现了新农合制度全覆盖。参合农民从264873人增加到263.68万人,参合率从65.3%提高到93.91%。人均筹资标准从30元提高到140元,最高支付限额由1万元提高到4万元,达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5年间,为315.39万参合农民补偿医疗费用7.9亿元,受益率达到34.65%。
“十一五”期间我市卫生系统统筹各项卫生工作,促进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市、县区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协调、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处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和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建立了卫生专业应急队伍,完善了卫生应急体系,启动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自动预警系统,所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实现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明显增强。有效处置了问题奶粉、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圆满完成了汶川地震医疗卫生救援、奥运安保等重大保障任务,有效开展了交通事故、重大矿难、自然灾害医疗紧急救治工作。
卫生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科研能力的提升。建设市级重点学科48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2个。实施“三名”工程,评选市级名医50人,名科13个,名院11个。开展科研项目232个,获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6项。引进新项目、新技术208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1个,完成建设项目446个,项目投资5.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47亿元,省投资1643万元,地方配套2.97亿元。建筑总面积36.24万平方米。市传染病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所有县级医院基本完成改扩建、新建任务,乡镇卫生医院建设全部完成。购置核磁共振、螺旋CT等100万元以上大型诊疗仪器设备24台件,乡镇卫生医院基本医疗设备配置齐全,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卫生管理再上新台阶。在对实践工作总结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卫生系统指挥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传染病防控等32项卫生工作管理机制。行风建设再创新佳绩。加强精神文明和行业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优质服务竞赛”、“诚信在卫生、满意在医院”、“两提、五好、一满意”、“医疗服务窗口亮起来”等系列载体活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实行医疗卫生服务公开,推进卫生文化建设,医疗卫生行业作风明显好转,群众的满意度达到98%以上。实施医疗惠民工程,设立“惠民医院”和“惠民病房”,实行单病种限价收费制度和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5年来,共有1.12万名患者享受了单病种质量费用综合管理,减免医疗费用1788万元,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记者 郭青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