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金边银角”:打造佛文化休闲旅游带
2010-12-14   22时57分 浏览次数:

    外八庙景区作为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修建于“康乾盛世”时期的皇家寺庙,昔日是民族团结的象征,而今则成为承德闻名于世的一张靓丽名片。

    由于历史原因,外八庙景区处于村庄包围之中,景区周边建满了混乱拥挤、高矮不一的民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景区周边不再审批新的住宅,农民为解决居住问题,在院内或耕地上违章建设住宅,使景区周围村庄建筑更加混乱无序、拥挤不堪,再加上破旧的街道、乱倒的垃圾、横流的污水,不但严重破坏了景区的形象,更制约了景区周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加快外八庙环境整治及城郊村改造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着力打造以普宁寺为核心的佛文化带,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决策和安排部署,春节刚过,一场以外八庙景区周围环境整治及城郊村改造、推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主题的“整治改造战役”在双桥区打响。

    外八庙景区周围环境整治及城郊村改造工程是一项规模巨大的公益性工程项目,项目兼具改善外八庙景区周边环境、改善村(居)民人居环境和为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夯实基础的多重职能,是建国以来承德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上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工程。工程实施后,有着300多年的外八庙景区露出“金边银角”,恢复历史风貌。

    外八庙景区周围环境整治及城郊村改造工程项目涉及狮子沟镇的罗汉堂村、殊像寺村、狮子沟村、上二道河子村、喇嘛寺村及普宁寺门前5个村6片区域,涉及被拆迁户6081户,涉及被拆迁人数达2万多人。规划用地总面积5413亩,规划建筑总面积290万平方米,需要拆迁房屋建筑总面积119.6万平方米,需建设回迁房总面积96万平方米。

    项目完成后,这一区域的休闲旅游环境将彻底优化,服务配套设施将全面完善,同时,使佛文化遗产彻底显露出来,恢复往日的辉煌和风采,最终打造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文化休闲旅游带,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此,市委明确6位市委常委分工负责指导5个村和普宁寺门前的拆迁改造工作。双桥区委、区政府作为拆改工程执行者,建立了指挥、政策、宣传、司法、评估、监察、督导、稳控 “八大运行系统”。

    双桥区从2000余名机关干部中,抽调包括20名处级干部在内的1500余名干部分组包户,驻村拆迁。从总指挥、分指挥长到各工作组组长,始终坚持一线指挥、一线调度、一线解决难题,上下同心,形成了整体工作合力。截至9月30日,从今年2月份开始的外八庙周边5村庄搬迁工程全部结束。

    外八庙景区周围环境整治及城郊村改造项目现已进入回迁楼建设、征地和规划阶段,双桥区政府将通过引导农民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等举措,充分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对于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所有村民将转为城镇户口,政府已为他们交纳了养老保险,每户居民将分到20平方米的底商。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双桥区加快外八庙环境整治及城郊村改造,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结合外八庙历史和现实状况,从自然与人文元素结合的角度入手,最终将其打造成为北方最大的佛文化休闲旅游带。

    根据项目规划,这一区域整体拆迁后,可将目前已对外开放的9座寺庙按内容、功能分为3大旅游区。以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为中心,打造“藏文化体验区”,两庙之间仿拉萨“八角街”建设藏民族文化中心,部分沟谷可辟为“藏民俗村落”。以普乐寺、安远庙、溥仁寺为核心,构成河东寺庙群。随着喇嘛寺村的整体搬迁,该区域将进行整体环境改造,使寺庙之美和自然之美相映成辉,寺庙的文化和山水意境相映成趣。以普宁寺、普佑寺为核心,打造“民族宗教文化区”,以普佑寺世界最大的“济公”木佛和500罗汉作为以普宁寺观世音大佛为代表的“佛教造像”的补充和延伸,以普佑寺开阔的场地作为普宁寺佛事活动场所的补充和延伸。

    充分利用外八庙区域内佛文化建筑存量优势,构建外八庙佛文化产业体系结构,将外八庙区域佛文化做强做大,使之与避暑山庄构成一体双核的全新发展模式,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全面价值提升,最终将外八庙区域打造成礼佛祈福、休闲度假的人间梵境,实现承德外八庙景区多功能的消费型产业实体的发展目标。通讯员 史立业 记者 成玉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