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塞外山村更美丽——隆化县新民居建设工作综述
2010-10-30   23时03分 浏览次数:

    “你别说,这设计师想得还真周到!不仅安装了太阳能,用上了沼气,还给咱留了土炕呢,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七家镇汤头沟门村的李老汉在自家气派的新民居里,笑得合不拢嘴。和李老汉一样笑得合不拢嘴的还有全县14个村的2118户老百姓,他们通过今年实施的新民居工程,全都能住上宽敞、整洁、明亮的新居。

    全省开展的新民居工程建设以来,隆化县把新民居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有效结合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联则联”的原则和“统筹谋划、全面启动、梯次推进、分期实现”的工作思路,使新民居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2009年,该县被河北省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偏颇营乡榆树底村被评为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村,作为全省先进典型,其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

    统一思想、畅通渠道——强化新民居建设的组织保障

    新民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抓好此项工程,该县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新民居建设工作。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到示范村,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新民居建设是农村的又一次“革命”,不仅要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改变旧有的、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要改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就必须做通群众工作,将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该县多次组织示范村所在地乡镇党委书记、村支书和老百姓外出参观考察,提升他们对新民居建设的认知度。通过张挂条幅、发放明白纸、村组喇叭广播、组织工作队入户讲解、在县“两台一报”开辟新民居专栏等办法,对新民居建设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使群众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树立起“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思想,保障了新民居建设向纵深开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抓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环节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是行动的纲领,也是体现群众意愿的首要环节。隆化县坚持“适度超前、注重长远、倾听民意、体现宜居”的原则,在充分把握县情、乡情、村情基础上,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力求体现创新性、前瞻性和特色性。一是与优化村镇结构相结合。依托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发展定位,按着沿路、沿城、沿产业区、沿景点、沿建制镇的思路,对今年14个新民居示范村分类规划。二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结合新民居建设规划,注重完善村庄功能分区,发展集中养殖小区、种植基地和乡村旅游等,实现一村一品,促进产业升级。着眼30—50年发展,把规划中节约出来的土地,整合利用,为产业发展备足空间。三是与“十二五”规划相结合。按照“统筹谋划、全面启动、梯次推进、分期实现”的思路,把46个新民居示范村建设与“十二五”规划中交通工程、输变电工程、矿产资源勘查及整合、园区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相结合,打造具有隆化特色的新民居。

    创新机制、多元投入——解决新民居建设的核心问题

    该县通过创新管理机制、用地机制、责任机制和投入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新民居建设有序、快速推进。他们制定完善了20条适合本县的相关优惠政策。财政政策:整合各方面项目资金打捆使用,支持新民居建设;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新民居建设项目进行补贴,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对新民居示范村进行全覆盖,新民居建设的规划设计费由财政列支。县财政投入630万元对太阳能、沼气等8个项目进行补贴,同时争取省市支持300万元,带动农民自筹8915万元,使资金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土地政策:在“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的原则下,新民居建设用地可先占后补;对新民居建设节约出来的土地,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置换到县城,实现土地增值收益资金,全部用于示范村新民居建设。金融政策:县农行、信用联社在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上都分别进行了提高和延长,并放宽了担保的条件。部门支持政策:除对有关涉农部门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外,农牧局沼气和秸秆压块项目、林业局村庄绿化项目、环保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供电公司农村用电项目,以及扶贫、开发项目都最大限度向示范村倾斜和覆盖。机制的创新,投入的加大,有效地推动了新民居示范村的建设速度。

    依托项目、培育产业——提升新民居建设的发展动力

    为使新民居示范村建一个、成一个、示范一个,使农民建得起、留得下、发展快,该县按照“做新民居,就是做产业、做统筹城乡”的思路,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新民居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村庄建设同规划、同实施。他们围绕县域四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14个示范村科学定位,把示范村分为市场带动型、基地引导型、旅游拉动型、矿业发展型等几个不同类型,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偏坡营乡榆树底村通过引进香港越津蔬菜公司1000万元建蔬菜基地项目发展产业,可使全村70%以上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村民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愿望,主动弃农从工从商、创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向以农产品加工和餐饮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向工人、村民向市民的转型。

    协调联动、聚力攻坚——筑牢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支点

    为加强新民居建设的管理与服务,该县建立完善了定期调度、全程督导、部门帮建、考核奖励等各项制度,确保了各有关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使新民居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县委农工委对新民居建设进行适时协调调度,配合财政部门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设部门帮助规划设计、监督工程的招投标和质量管理;国土、农牧、林业、水务、交通、电力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服务作用,派专人到示范村进行技术指导,参与建设。特别是国土部门,积极主动对新民居示范村建设用地进行规划设计,用好、用活、用足土地政策,确保新民居建设在节余出大量土地的同时,未出现一起违法违规占地现象。县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在降低新民居贷款门槛、延长贷款期限和拓宽担保方式的同时,深入到示范村现场办公,解决融资难题。同时,该县还积极探索村企共建、在外创业返乡能人投资等建设模式。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形成了新民居建设的强大合力。

    到10月底,该县涉及总户数2118户的14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新建村6个,按照标准完成改旧提升村8个,新建房屋总面积51000平方米。随着新民居示范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将更加激发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干劲,为今后新民居建设的全面铺开打下坚实的基础。马显意 单闯 徐凯

    编辑 关亦民 李兴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