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新民居 新生活——平泉新民居建设工程扫描
2010-10-23   22时55分 浏览次数:

    清晨,住在平泉府右新村的张大姐正在精心地料理着小院中的花草和蔬菜,她告诉笔者:“搬到新民居这里后,比以前方便多了,用上了自来水,取暖再也不用自己鼓捣炉子了,干净舒适,让我们这些住在城市边上的农民享受到了市民的生活,有些市民还羡慕我们呢。”

    正像张大姐说的一样,让农民过上市民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平泉县新民居建设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年来,该县把新民居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各部门协调联动,从新民居的建设、产业规划、农民素质提升入手,全力打造惠及34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协调联动,对标城市搞建设

    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平泉的经济还欠发达。如何搞好新民居建设工程,该县不断创新推进机制,协调联动,凝聚新民居建设合力。这个县按照“县级协调抓总、乡镇牵头实施、部门帮扶指导、村级集体落实”的工作思路,从规划、设计、建设到附属设施,严格按照城市的标准,稳步推进。

    为了破解资金难题,平泉县在政府投入、项目整合、金融支持、社会融资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通过以奖代补、整合涉农资金等措施,同时拓宽部门帮扶、争取信贷等融资渠道,确保了新民居建设扎实有序推进。2009年,投入各类建设资金2.27亿元,高标准完成了8个省市级、12个县级新民居示范村建设任务。今年相继开工的12个省级示范村,预计总投资4.9亿元。这其中,部门的帮扶资金达410余万元,信贷支持3718万元。

    在平泉县城市理念养成基地,卧龙镇八家村的新民居规划在一个放大镜样的橱窗内展出着,同时放大了平泉县对新民建设的高度重视。据了解,两年来,该县累积投入资金700余万元,聘请高水准的专业机构对新民居工程进行规划、设计,确保新民居建设工程的质量。而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全县100多名部门的工作人员驻村帮扶,建设局、交通局、水务局等23个部门具体承担新民居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在郭杖子乡金杖子村,自新民居工程开工以来,一直坚守在施工一线的村副主任王凤成说:“县里这么重视新民居工程,帮扶部门和工作人员为我们的新生活做了这么多,我们必须做好我们应该做的。”

    因村制宜,产业兴村增收入

    如何让新民居工程建得成、稳得住、持续发展,平泉县坚持新民居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谋划、统筹推进,依托较为成熟的食用菌、畜牧养殖、设施园艺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和日渐兴起的农家休闲游产业,规划了“城郊建设型”、“设施农业型”、“生态旅游型”、“工矿产业型”、“商贸流通型”等新民居建设类型,每村确定1-2项主导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经济实力,营造产业发展与新民居建设互促共赢的发展格局。

    张大姐居住的府右新村,紧邻县城,同时村里与县里的两大活性炭企业联合,把活性炭工艺品加工、零售,古玩、字画、旅游纪念品批发、销售项目引入新村,打造“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聚集区”,实现经营与居住相交融,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金杖子村依托资源禀赋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联合兴办民营企业,发展园区经济,427户在村办企业中享有股份,全村40%的村民在企业上班,40%的村民从事特色产业,20%的户从事商贸流通,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2009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万元。

    提升素质,倡导文明育新风

    新民居建设不单单是让农民住上新房,更重要的促进农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新型农民的快速成长。平泉县深入开展了以“新民居、新农民、新形象”为主题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聘请专家讲课、举办农技培训班、开设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评比,引导农民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推动了农村外在面貌和农民内涵素质的双提升。据了解,该县在“建”的同时注重回答了“管”的问题,各建设村建立了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办法,实行了“门前三包”和“邻里监督”机制,先后共聘用了76名专兼职保洁员。

    在改造型新民居建设村——黄土梁子镇苏达营子村,街道边的不远处便设立一个垃圾箱,集中的垃圾点更是让村里的百姓有了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该镇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新民居建设,再配合上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村民的生活习惯彻底变了个样,再没有了房前屋后的乱堆乱放垃圾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刘建军 杨继光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