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才。在当前深入开展的农村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如何创新载体,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和主力军?为此,承德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结合落实人才队伍建设“四项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发挥人才作用,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统筹谋划和宏观指导,有效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通过高层次人才结对帮扶,农村实用人才引领带动,区域人才资源共享互助等形式,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了我市农村稳定、健康、科学发展。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
记者穿行在广袤的农村, 感受到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热潮和铿锵步伐:一排排标准化蔬菜大棚,一处处高标准养殖小区,一片片果树新品种推广基地不时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
在乡村田野、农舍炕头,新品种、新技术成了村民们热议的话题,听培训课、讲致富经成了农民们农闲时节的新“潮流”。随着市委组织部组织开展的“发挥人才作用,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人民群众调结构、兴产业、强技术、增收入的致富热情空前高涨。塞外大地,平畴沃野处处演绎着发展现代农业的恢宏乐章。
专家咨询服务下基层—— 倾情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农民送去“金钥匙”叩开“致富门”。“把脉”三农发展,做到“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智力扶贫,走出康庄大道;科技兴农,奏响增收之歌。
在广大农村,人不出村,足不离田,农民们在家门口儿就能享受到专家优质的上门服务。这是承德市专家协会发挥各类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组织各级专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送咨询服务、送专业技术、送先进文化、送优质教育、送医送药“五送”下基层活动所带来的新气象。
多年来,各级各类专家行走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又奔走在广大农村,为农业发展指点出路,为农民增收支招解难,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贴心人”。
“只有提高农民素质,用科技武装头脑,才是农民致富的根本保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马铃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丁明亚如是说。近年来,围场县马铃薯专家服务团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采取“服务团+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形式,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通过优化产业格局、提高科技含量以及延伸产业经营链条等做法,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围场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万多公顷,产值近4亿元。作为国家级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的马铃薯研究所,在全县重点乡镇建立了原种繁育基地,在坝上区域建有优质一级种薯繁育基地,马铃薯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围场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和繁育基地、鲜薯出口基地。
在隆化县农村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科技专家是财神,要想富得快去找服务团。”该县水稻专家服务团积极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全县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短短几年内,使全县水稻旱育稀植种植面积由6.5万亩发展到23万亩,亩产由原来的350多公斤增加到750多公斤,并且生态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创造了全省水稻推广面积、推广速度、社会效益三个第一,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崔宣伟获得了省长特别奖。同时,隆化县被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农业农村部评为水稻旱育稀植生产先进县。
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村有多年栽植苹果的历史,但由于品种老化和缺少技术、人才支持,所以苹果产量很低,卖不了几个钱。针对这种情况,该县林果服务团派出两名果树专家长年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把一个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农民培养成了深谙果树技术的“土专家”,村里还专门成立了苹果协会。车道峪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村”,仅红富士苹果一项,全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如今,置身于双滦区偏桥子乡的“农业专家服务示范区”,喇嘛寺村的80亩采摘园,隆化县韩麻营镇北沟村的3000亩生态园,承德县石灰窑乡药王庙村、野猪河村的供港蔬菜生产基地……人们时常会看到专家们围绕舍饲圈养、大棚蔬菜、集雨窖、优质家庭果园等工程进行科技咨询,深入到田间、大棚、养殖场进行现场指导的忙碌身影。五年来,市专家协会农业分会共举办科技讲座200余次,培训农民技术人员10000余人,科技咨询6000余人次,发放技术图书500余册、明白纸5000余份,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20余种,设立农业项目示范区10个,有效地提高了我市农业种植、养殖科技含量和农民技术水平,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们形象地比喻:专家下基层,就是给我们送来了致富的“金钥匙”。
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宗旨,创新载体,深化服务。2006年以来,市专家协会先后开通了“160111教育专家”、“160199医疗卫生专家”和“移动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热线,专家“坐诊”热线,解决了许多百姓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此外,各级各类专家服务团结合各自特点经常深入乡村开展“面对面”的咨询服务。工业交通建设分会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咨询服务活动,了解新民居建设情况,现场解答施工建设中遇到的道路、排水、电力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给予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文化艺术分会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朋友的文化生活。用先进的文化艺术鼓舞群众,从基层一线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汲取智慧,在基层火热的生活中收获鲜活的经验、真实的感动;教育分会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学科的观摩示范课和教学交流活动,把优质的教育送到基层各类学校,促进了基层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医疗卫生分会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前往偏远山乡为当地农民进行义诊、送医送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深受百姓的欢迎。
授之予鱼,还要授之予渔。要想让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改变他们“想致富、缺门路、少技术”的现状,因此,科技培训与服务尤为重要。专家咨询服务下基层,“把脉”三农发展,找到了各类人才直接为“三农”服务的突破口,极大地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使广大农民迸发出了创造财富的原动力。各级专家咨询服务组织在广泛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还积极通过集中办班、巡回讲课、电视观摩、现场指导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百名专家扶百村——献策农村科学发展,用“金点子”鼓起农民“钱袋子”。激活农民“造血”功能,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帮扶队”
情牵农村,彰显为民情怀;结对帮扶,撒播希望之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人才优势,积极服务“三农”,市委组织部2008年正式启动“百名专家扶百村”科技扶贫、技术下乡活动,计划利用3年时间集中开展百名市县农业专家对口扶持100个贫困村。自开展帮扶活动以来,涉农专家们与帮扶村建立了长期而紧密的联系,他们不仅提供信息、技术和项目支持,同时也为贫困山村带来了早日脱贫的精神动力。
驱车行进在承德县新杖子乡应手营子村,但见一排排依山而种的果树,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在市管拔尖人才、市林业局果桑工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子海的帮扶下,把应手营子村打造成承德近郊“花果园”的梦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多亏了李老师的技术指导,要不我也发展不到今天的规模……”村民李春林家原来有100多棵果树,但是自己缺乏管理技术,眼看着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干着急,没办法。李子海帮扶该村后,从果树的修剪、病虫害防治到果树御寒越冬、培育施肥,“手把手”地为他传授经验。现在,李春林的果园已发展到了200多棵,收益也翻了几倍。向李春林一样,应手营子村的许多果农尝到了科技种植果树的“甜头”。 李子海还通过深入调研考察,结合该村区域、土质、气候等特点,为应手营子村谋划了发展集观光、采摘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的长远规划,积极引导80多户果农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走合作化生产经营的道路。如今的应手营子村2000亩果树园区初见规模,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窗外寒风刺骨,炕头热热乎乎。“这个节能吊炕就是好啊,既省柴又保温,可不像以前冬天那样挨冷受冻啦!”承德县安匠乡岭沟村村民李义春高兴地对记者说。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不仅这种节能吊炕在该村得到了普及推广,家家户户还都用上了沼气灶。村民们说,这都要感谢专家连德奎。
身为市管拔尖人才、承德县农牧局新能源办主任、高级农艺师的连德奎有一句名言:“动真情,扶真贫,啥话不说,把事办好。”自打儿接到帮扶任务的那天起,他就隔三差五地来到村里进行技术培训指导,跑项目、争资金,积极推动新民居建设。为该村争取项目资金12万多元,修建沼气池130个,建吊炕87铺,还把沼渣沼液通过技术转化为肥料,推动该村林果业的发展,提高了综合利用效益。
“专家讲的都是我们平时遇到的技术难题,很实用,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在双滦区偏桥子镇达连坑村,提起市管拔尖人才、市农牧局蔬菜站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王玉宏的“农村讲堂”,村民们无不称赞。
达连坑村有着20多年温室种植的历史,全村218户,农民收入80%靠大棚。王玉宏帮扶该村后,从改变菜农传统种植习惯,提高技术含量入手,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品种改良。同时,他还引进项目资金70多万元,对给该村传统温室结构进行科学改造,由过去化学防治病虫害向物理防治转变,实现无公害标准。积极推广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发酵技术,通过这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黄瓜单产30%以上。目前,达连坑村已发展蔬菜大棚120个,葡萄120亩,农民纯收入达到3850元,科技种植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这些只是在“百名专家扶百村”活动中随意撷取的几个事例。在帮扶活动中,百名涉农专家走街串户,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帮扶活动,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和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所帮扶村项目、资金和技术的有效对接。在帮助农民致富创业的同时,示范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激活农民自身“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培训组建有农民业务骨干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为农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帮扶队”。
“百名专家扶百村”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已建成了7个“农业专家服务示范区”,市专家协会农业分会分别围绕农业技术咨询和讲座、科技示范区建设、农业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工作。据统计,农业专家已举办现场技术培训班30多场次,培训人员1770人次,发放技术材料5000余份,技术光盘500余张,发布科技信息1000余条。同时,专家围绕农业产业化或本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考察,在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方面起草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20余项,提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为综合规划、人才培养、产后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
百千万农村实用人才创建—— 造就推动农村发展的主力军,让“土专家”成为致富“引路人”。实施“链式”帮扶,激励引导“本地的和尚好念经”
人才是事业之本,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农村发展的广阔舞台上,实用人才是农村生产力中最先进、最活跃的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树立“大人才”观,根据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程的有关要求,深入开展“百千万农村实用人才创建”活动,即在全市培养选拔100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1000名农村实用技术标兵、10000名农村实用技术骨干,使其成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和主力军。
从1982年饲养20只蛋鸡起步,发展到集种鸡、蛋鸡饲养、雏鸡孵化、饲料加工及鸡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于一体的链式产业,承德县孟家院乡的姜贵学完成了由“土专家”到市管拔尖人才的身份转变。现在,由他出任董事长的承德县金羽禽业有限公司,种鸡存栏2万只,销售雏鸡600万只,蛋鸡存栏4万只,总资产达到1693万元,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多年来,姜贵学通过对养殖户实行技术和资金帮扶,引领带动孟家院乡养鸡户105户,蛋鸡存栏27万只,全乡养鸡收入270万元,养鸡人均收入3200元。为更好地为养殖户服务,由他牵头成立的富农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12月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注册了“姜氏”商标。
承德县上谷乡闫杖子村富源种猪繁育有限公司经理闫占臣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猪司令”。作为全市培养选拔的100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之一,闫占臣从1992年开始养猪,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艰苦打拼,资产总额达到500多万元。“养猪不怕扎堆,产业越大市场就越大……”这是闫占臣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7年,他牵头成立了承德县益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发展专业社成员100户以上,年生产1000头猪的养殖大户40户,年繁育商品猪5万头,实现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带动起550多户农民发展养猪产业,使2000多口人告别贫困。目前,他正在积极创办“猪、沼、果”一体化生态种养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户一起走上现代产业化发展之路。
有人说,在海拔1000多米的接坝地区搞蔬菜大棚难以想象,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乡扣花营村村支书陈景和却做到了。扣花营村有1503口人,原来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缓慢。2007年,村民孙涵、徐雅茹夫妇率先在自家耕地上试建占地0.7亩的“日光无公害温室蔬菜大棚”种植黄瓜,当年赢利1.5万元,在全村引起较大反响。2008年4月,村党支部书记陈景和组织60余村民前往内蒙古宁城县参观学习考察,积极进行结构产业调整,为村民协调土地互换、聘请农业技师技术指导和测土等工作。同时村集体出资20余万元帮助建棚户解决棚柱、骨架及棚膜等材料。陈景和还带头成立了农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注册商标,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培训、联系销售等服务。目前,全村已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大户27户,建蔬菜大棚52栋,占地100亩,预计今年可获益15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00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50人。
致富还需引路人。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半截塔镇半截塔村,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毛伟江就是这样一个“引路人”。他潜心发展食用菌产业,运用在学校学习的实用技术和营销知识,使所经营的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建成了占地25亩的食用菌园区,年可装食用菌40万袋,全年纯收入达到45万元。他充分发挥示范、服务和带动作用,向种植户无偿提供菌种和技术,解答技术难题,进行现场指导,使一大批食用菌栽培户走出了技术困境。为了给食用菌种植户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毛伟江牵头成立了绿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员115户,带领全村积极探索绿色生态产业的致富之路,他也因此成为全市培养选拔的10000名农村实用技术骨干之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些人都是在“百千万农村实用人才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乡土人才的典型代表。在创建活动中,广大农村实用人才依托优势,现身说法,研发新技术、推广新经验,千方百计开拓致富门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实现了“链式”帮扶,共奔小康。
让“本地的和尚好念经”是“百千万农村实用人才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活动实行综合考评,梯次晋级,把农村基层的致富能手、能工巧匠等乡土人才纳入管理服务范围,一改过去只重视“外地的和尚会念经”的传统思维和做法,大力开发培养本地的“田秀才”和“土专家”,使他们成为带富的“引路人”。从而营造了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了广阔舞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通过创建活动共培养选拔151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其中4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首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管拔尖人才),941名农村实用技术标兵,8766名农村实用技术骨干。
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共享互助——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走出去”与“请进来”相得益彰。搭建互助“桥梁”,推动促进“区域人才一体化”
人才资源就像一潭水,流动才有活力,共享才能共进。
我市县域经济各具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化特点明显。在人才开发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分布不均、环境欠优以及市场发育不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人才培养、使用的成本,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
在共享中双赢,在互助中发展。
变“条块分割”为“流动共享”,促进“区域人才一体化”是市委组织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共享互助活动的战略思考。通过活动的开展,有效整合区域间人才资源,创新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广阔平台,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发挥人才作用,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的创建过程中,农村实用人才跨地域的共享互助始终是贯穿其中的。
平泉县养猪大户宋宝金的发展离不开承德县富源种猪繁育有限公司经理闫占臣的帮助。宋宝金原来做服装生意,听亲戚说闫占臣通过养猪致富的事后,主动上门请教,想改行发展养猪产业。从圈舍建造、饲养管理、防疫灭病到市场销售、扩大规模,闫占臣尽心尽力,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给予支持。宋宝金从一个养猪“门外汉”,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年出栏生猪2000多头的富裕户。依托地缘优势,闫占臣经常到平泉县小寺沟、南五十家子等地现身说法、巡回辅导、传授养猪经验,他的电话一天24小时开机,每天都能接到不下30个咨询电话,平泉县近500个养殖户都得到过他的技术指导。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毛伟江在发展食用菌产业过程中,与平泉县的很多食用菌大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经常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共克技术难关。毛伟江经常被邀请到承德县、隆化县等地进行技术培训。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他不但带动本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还深入到道坝子乡、龙头山乡等地进行现场指导,使一大批食用菌栽培户走出了技术困境。在他的帮助下,棋盘山镇棋盘山村四十五号的朱建华以及与大头山乡黄土梁村的司长林都建起了食用菌大棚,都发展成了当地有名的技术能手和食用菌种植大户。
“走出去”求取经验,“请进来”传经送宝。在创建活动中,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人才共享互助的事例不胜枚举。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的县区聘请外县专家定期到农村田间地头举行讲座,避免农民生产的盲目性,使新技术和新品种得到及时推广。有的县区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利用冬季或农闲组织有专长、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实用人才到先进县区参观考察,启迪思路,开拓视野。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一些县区还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经纪人。
人才是一种使用资源,只有“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在活动中,各县区积极做好“内引”和“外联”两篇大文章,实现了农村实用人才的互助与共享。
“内引”就是通过激励引导,实现共同发展。在县域内的人才互助共享方面,各县区对优势农业产业及其带头人情况进行分析和梳理,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台账,按照农村实用人才的专业特长、技术等级分类立档建库;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组织“土专家”、“田秀才”巡回讲演、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鼓励实用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对周围农民进行“传、帮、带”。通过县域内结对子方式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等“活”的东西扎扎实实地传授给周围群众,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新技术,使用新品种,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外联”就是广泛联系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县区间的互助共享活动中,一些县区间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区域联系,沟通有关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人才资源信息共享,相互之间提供本地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将对方人才纳入本地人才信息库,定期交流和对接人才供求信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县区间提前互通情况,本着统一就近、节约成本的原则,组织各自相关农村实用人才到对方参加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专家讲学等活动。
区域人才合作是一种利益的联结,追求互利共赢是合作共建的原动力。互助共享活动开展以来,各县区根据双方不同的基础和发展需要,寻求合作的最佳切入点,确定合作领域,选准共享模式,实施重点突破,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联合招聘、联合培训、联合技术攻关等项目,实现了人才的优势互补和利益双赢。
千帆竞技人才出,平畴沃野写春秋。“发挥人才作用,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广大农村处处涌动着豪迈的创业激情。展望未来,一个风景如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令人心旌摇荡。通讯员 孙克健 记者 张青龙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