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05/2008-09862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市科学技术局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2006]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
2008-05-19   10时51分 浏览次数:

“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而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要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就我市而言,目前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能力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只有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现就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保持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绿色消费为导向,以农业生产工业化、经济生态化、农村建设城镇化、社会进步和谐化为核心 ,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和转化,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完善、修订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起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提质增效技术体系;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开发一批农产品名牌精品;健全、完善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应用;以人为本,实现用好本地的,引进一批急需的,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样板。

三、重点工作任务:

1、实施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专项,围绕我市食用菌、种子、马铃薯、时差蔬菜、果品、肉奶牛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动植物优新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到2010年,引进培育、筛选优质、高产高效、抗逆的动植物优新品种100个以上;进行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开发,完善、修订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起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提质增效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加大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的引进、开发及利用,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应用和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力度,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

2、实施“一县一业一园”科技示范工程,坚持产业化与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原则,在注重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科技力量向产前和产后加工技术研究延伸,延长优势产品产业链。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管理模式注入到产、加、销各环节中去,全面提升产品的科技竞争力。通过“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使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在特色产业中收益不断增加,全市11个县(区)全部达到省级“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标准,其中,取得省级示范县(区)称号的4个以上;全市特色农业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0% 以上,扶壮龙头企业40家,争取达到国家级龙头企业3-5家,省级龙头企业5-10家,培育名牌产品8个,力争全市60%以上农民在此项工程中受益;全市园区、基地建设面积达30万亩,核心园区面积达2万亩,辐射带动20万以上农户增收,制定地方标准8项。到2008年,基本实现各县(区)的农业主导产业在科技示范园建设、基地规模、加工能力、技术水平、产业体系、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

3、开展“送农业科技进十万农户专项行动”,每年在全市组织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户,建立示范区、培育示范户,重点推广20项农业先进技术成果,加快先进技术在农村中的普及应用, “十一五”期间,建设12个市级中心示范园区,乡镇建设科技示范场,实现每2—3个乡镇拥有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场,先进技术普及应用率达98%以上。

4、实施科技传播工程,搭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一是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创新、转化平台,到2010年建设市级以上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个以上;二是围绕县域优势农业产业,建立由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具有较高组织化程度的农民专业协会或农民合作组织、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研发机构等主办、专家指导、连接农户的产业技术传播站,到2010年,每个县区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建成2个以上产业技术传播站,全市建成农业科技传播站20个以上。

5、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原则,推进基层区域农业站建设。开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大厅,建设专业精干的科技推广队伍。同时,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网络、新机制。强化推广手段,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农业信息网络要覆盖全市所有的县、乡镇、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大户等;电话语音服务覆盖到全市所有行政村;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入户率达到90%;智能专家系统由7个发展到20个。

四、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规划指导,建立农、科、教结合工作机制,统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研究、开发、项目实施,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增强政府责任,强化社会监督。

2、加强产学研联合,利用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京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强合作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转化应用。

3、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队伍建设。继续深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把农村做为农业科技人员的主战场,农业技术人员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真正实现技术人员与农民、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零距离对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力争把农业培训列入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标,培养一批扎根型的农民科技人员,加强对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发挥一村一名大学生人员的作用。

4、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提高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比重,推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5、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注重拓宽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重点是技术带头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形成制度化。特别是各部门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技术骨干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对在生产第一线进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和示范推广工作中对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做出实绩、有突出贡献、为农民群众所认可的科技人员,除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外,在干部任用、工作考核、人才评选、职称评聘上要打破学历、论文、成果等条件的限制,优先予以考虑,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保障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工作优质高效的开展。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