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02/2022-00356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文件编号: 承市政办字〔2021〕127号 有  效  性: 有效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承德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1-12-31   15时22分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德高新区、御道口牧场管理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

承德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承德市第十五届人民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230

 

(此件主动公开)

 

 

 


承德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根据《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按照实事求是、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应导向,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气象发展成就和不足,明确“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市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做出了应有贡献。

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成效明显构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与防汛、自然资源、环保、民政、应急、住建等相关部门合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联动机制。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与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实现“两办”联合会商、信息共享、共同组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模式在全省推广。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完成了冰雹、霜冻、雷电、大风、泥石流、滑坡等6个灾种的灾害风险区划。各县(市、区)全部完成了“六个一”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市信息员队伍村(社区)全覆盖;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库11898人。相比2015年底,至2020年底,全市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总量比值降低至0.25%,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1.86分。

公众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开展了“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成立了“河北省马铃薯农业气象专家团队”,完成了丰宁黄旗贡米、宽城板栗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探索开展了平泉食用菌、围场马铃薯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业务,直通式气象服务覆盖85%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塞罕坝气候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围场县成功申报中国天然氧吧,开展了森林草原防灭火、水库调蓄水、林业、交通、旅游、环保、供热、供电、等专业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建成“空地结合、以点带面、覆盖全区”的作业区域,年均增雨1.5亿立方米,在抗旱、防火、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业务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建成空、地、动态全方位监测系统。新建各类气象观测站70个,其中两要素气象观测站50个,六要素气象观测站20个,升级改造暴雨站、两要素站为六要素站70套;新建风廓线雷达2个,完成了塞罕坝气象站的升级改造,更新了DZZ4站一套,增设了一级辐射站、紫外线观测大气气溶胶观测站(PM10PM2.5)、大气负离子观测站、大气电场仪、两套自动土壤水分站等观测仪器。气象装备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气象应急指挥车4G通讯系统改造,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大修。气象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完成市县局网络机房标准化改造,建立气象数据传输和业务办公通讯双线路,完成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大幅提高,预报能力取得新突破。精细化预报预测质量明显提高。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近五年平均达到90.0%,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45分钟,在格点指导预报产品基础上,制作了本地1-3天逐小时1公里、4-10天逐3小时5公里客观要素预报。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落实科技创新鼓励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组建了“王宏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16-2020年自立科研课题共88个,申报省局课题17个;各种刊物共发表论文87篇,其中核心刊物12篇;软件著作权12项,获国家专利1项,国家版权1项。

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员学历、专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与2016年初相比,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达到86.8%,增长15%。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0人,在聘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17人。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暨青年英才”第三层次人选8人,为4名“三三三人才暨青年英才”聘请优秀导师,到中国气象局作访问学者1人,以吴萍萍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基层人员崭露头角,斩获多项全国、全省大赛大奖。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市政府将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纳入专项考核。建立了与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一致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有效落实。制定部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重点监管单位数据库,制定并完善部门“双随机 一公开”监管机制,修订、制定涉及综合协调、行政管理、应急管理、账务管理、后勤管理、作风纪律等管理制度36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成绩显著。市局机关党委连续18年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市局保持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称号,8个县局均获评市级文明单位称号,4个县局获得全省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称号。

台站面貌大幅改善市局院落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完成平泉、隆化、丰宁气象局整体搬迁和兴隆、围场、宽城、滦平的现代化业务平台及配套设施建设任务,完成宽城、围场气象科普馆建设,形成了一站一景一特色的基层台站风貌。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党中央对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承德地形复杂、气象灾害频发多发、防灾减灾能力脆弱、各种风险相互交织。党和国家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新部署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加精细和直接的要求,对应对重大气象灾害提出了新的考验,防灾减灾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近年来,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要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持之以恒做好防灾减灾救灾气象服务工作。要补齐短板,加强基础业务能力建设,强化核心预报水平提升,要及时准确的发布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信息。

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提出新要求。国务院批复承德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承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际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区两城”发展定位和“1266”发展战略对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科技在科学认知、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和担当越来越重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要更多气象科技支撑,“天蓝、地绿、水秀”承德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新要求。“云大物移智”为代表的新技术飞速发展,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气象业务的各个方面,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气象管理方式、气象服务业态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加快科技创新,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需要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协同推进、提质增效,加快科技创新。

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新要求。在新业态发展的改革大潮中,气象事业面临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工作领域的深度调整,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是气象部门推进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制约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束缚,解决全面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动力不足问题,加快形成有利于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

“十三五”期间,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明显。但与党的十九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与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相比、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迫切需要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满足公共需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产品与政府决策要求和社会大众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消费需求还不匹配,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产品及时性、精准度、覆盖面、便捷度不够。

气象核心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气象数值预报模式产品释用能力、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分辨率和针对性、时效性尚不能达到社会期望,综合观测能力有待提高,地基探测尚存在盲区,垂直探测能力不足,观测装备保障能力和水平亟待加强,气象业务信息化支撑能力薄弱,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服务精细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产品内容精细化、针对性不断增强。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绿色能源、旅游康养等现代产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基础业务支撑不够和高质量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较大程度存在。

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能力有待加强。相对事业发展的需求,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及人才储备不足,科技创新滞后和人才活力不足,对现代气象业务支撑保障能力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现代气象业务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之间的整体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仍需完善。

依法履职和科学管理能力仍显不足。气象事业发展还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气象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的财务渠道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对河北对承德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积极融入我市“三区两城”发展,扎实推进承德生态气象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加快科技创新,落实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把气象现代化作为事业发展总抓手,以提升业务服务能力为主线,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大力发展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新时代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贡献气象科技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承德市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到位,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科技引领。突出科技引领,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聚焦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提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发展研究型业务,促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抓住承德进入高铁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强基固本,对标京津引智,补齐发展短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无缝对接党委政府和公共服务需求,加快“+气象”服务新模式的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均等化,实现气象资源和产品共享共用,大力提升气象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业务、服务、科技创新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业务发展整体推进,气象服务突出区域特色,科技创新方向聚焦,利用系统观念全面推进我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5年,以服务承德市经济发展和重大决策部署为重点,建成趋利避害并举的气象服务体系,智慧精准的气象业务体系,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气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气象监测分辨率达到5公里,降水、气温等要素预报准确率较“十三五”提高3%,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60分钟,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达到98%,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6%以上,年人工增雨(雪)2亿吨,气象在我市防灾减灾救灾中发挥先导作用,承德生态气象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承德模式,实现“在全国有影响、在全省有引领、在全市有作为、在全民有口碑”的“四有”目标,气象科技服务“生态强市、魅力承德”高质量发展支撑和贡献率显著提升。

气象服务智慧高效。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气象预警信息基本实现及时、滚动、靶向、全覆盖。城乡一体化公共气象服务更为高效,重大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能力满足需求,智慧气象服务得到长足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在多行业得到融合发展开放、多元、有序的气象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公众满意度稳定提升,基本实现服务精细。

综合业务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完善、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可靠的智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立体化、广覆盖、高协同的观测网基本形成,部门主导、行业协作、社会参与的综合观测与保障体系,基本实现监测精密。建立较为完善的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体系,基本实现预报精准。市县气象信息网络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形成统筹、集约、高效、共享的气象信息化业务体系。

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监测和卫星遥感解析应用及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产品常态化、业务化运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支撑能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在多行业发挥显著效益。参与大气环境、生态环境治理的决策支撑能力不断提高,生态气象监测和科技创新体系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天然氧吧城市创建取得丰硕成果,形成品牌效应。云水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空地联合的作业体系,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能力和效果评估水平得到提升,保障承德生态涵养、绿色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凸显。

发展环境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气象法规、规章及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有效落实,依法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全面落实,预算管理体系更加规范。部门党建水平进一步提高,气象文化建设内涵不断丰富,文明单位创建取得新突破。气象科技创新主体、载体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更加健全,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重点发展任务

(一)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1.发展立体协同的精密监测

提升立体协同监测能力。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迁址升级承德C波段多普勒雷达为S波段双偏振雷达,增建丰宁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1部和宽城X波段双偏振雷达1部,智能化升级改造9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和60个地面天气站;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站10个、自动土壤水分站智能化升级9套、新建6套;新建城市气象监测站30个,交通气象观测站2个、旅游气象观测站4个,新建694个雨量站,达到燕山暴雨易发区行政村全覆盖,遴选山区灾害观测站实施北斗通信升级改造。加强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建设,建设智能垂直廓线监测系统一套,微波辐射计3个、毫米波云雷达1个、气溶胶激光雷达2个、大气稳定度监测仪1套,激光雨滴谱8个、三维闪电定位仪3套、大气电场仪10套等专业探测设备。构建立体协同监测网,在燕山南麓暴雨区和接坝地区布设断面立体综合观测系统,新建高山自动气象观测站3套,弥补气象灾害重点区域监测盲区,在御道口建设卫星遥感地面校验站。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在丰宁和塞罕坝建设陆-气通量监测站,建设林地和草原、湿地3种下垫面类型的生态监测站。开展区域站探测环境治理,确保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发展公众参与的社会综合观测体系,提升部门多源探测信息的共享和开发利用程度。

发展观测资料综合应用技术。强化重大(突发)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分析,加强多行业气象探测资料的汇交共享,加强生态气象、环境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综合应用能力,丰富气象监测服务产品,形成涵盖生态涵养、森林草原防火、水体监测等系列化监测产品。

加强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建设综合气象业务监控平台(天镜),增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集约化、规范化保障能力。提升气象装备保障集约化监控和管理水平,建设标准化装备仓库,建设市级标准化监控、维修平台、标准化计量实验室和装备实训平台。

2.发展智能无缝隙的精准预报

发展智能预报预测系统。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局地突发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的提升,发展精细化、客观化预报预测技术,加强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的应用和订正能力,打造智能型、协同性、开放式的气象综合分析与预报预测平台。

发展山地高原精细化预报引进具有复杂地形适应性的短临集成分析预报INCA业务系统,建设智能预报业务系统,完成高时空分辨率的智能网格业务本地化应用。引进冬奥服务保障团队技术,提升山区、高原的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增强复杂下垫面环境数值预报的订正能力,补齐精准预报、精确预警能力不足的短板。

3.发展智慧供给的精细服务

智慧感知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用户需求动态感知业务,开展用户数据融合分析和挖掘应用,建设分众气象服务需求快速更新迭代系统。

智能制作发展自动智能的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技术,建立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指标库、算法库和知识库,建设智慧气象服务引擎和开放式、基于云架构的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形成智慧气象服务支撑能力。

精准供给发展基于需求的精准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大力发展以基于位置、基于场景、智能定向信息发布为显著特征的伴随式无感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发展气象服务融媒体平台。

4.强化智能集约的气象大数据应用

强化数据业务支撑能力。升级改造信息网络业务系统。依托河北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加快“云+”气象业务系统本地化、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开展多源大数据融合研究,建设多源信息融合和应用平台。

强化信息网络防护能力建设。加强市县两级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立安全可视、持续检测、联动防御的安全体系,全面提升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实现全网安全态势统一感知、预警,提升整体安全防护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安全技术防护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强化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信息系统的恢复能力。

(二)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1.保护生命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承德市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智慧平台,完善市县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统一协调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和指挥协调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风险管控、监测预报预警、灾后气象服务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的新时代气象灾害防御业务体系。加强与京津合作,强化区域联防机制建设,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与相关部门融合式发展,推进“+气象”理念的落地落实,建立“网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气象在防汛抗旱、道路交通、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防灾减灾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系统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控能力。落实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承德任务,开展暴雨、干旱、高温等8种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和区划。基于普查成果,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数据库。利用卫星遥感等多源监测手段,发展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技术。逐步构建分灾种的气象灾害致灾强度评估模型,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致灾阈值体系,实现风险早期识别和快速预报预警。建设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智能化制图系统。开展山洪、城市内涝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实现气象灾害风险全链条监控管理。

强化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依托气象灾害监测网,基于高分辨率气象观测和数值模式,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的准确度时效性。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预警业务。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为政府决策部门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急保障能力。强化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的应急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面向防灾减灾决策指挥部门的气象信息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研判一张图服务。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的现场应急服务平台和视频会商及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构建现场保障与后方支撑有机结合的应急指挥和综合保障服务体系。

强化气象灾害的科普宣教能力。围绕防灾减灾,加强针对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科学解析、标准的宣贯解读和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强化横向联合,研发丰宁剪纸等特色气象科普文创产品。建设固定场馆与移动平台结合的气象科普业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与地方部门和社会资源的合作,拓展融媒体服务,提升全民防灾避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

2.服务生产发展,提升气象助力经济发展能力

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方式。强化政府主导,将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气象事业单位主体作用,建成适应需求、快速响应、集约高效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专业气象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积极培育和规范气象服务市场。

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气象服务。提高防灾减灾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联合多部门,建设防灾减灾网格化管理矩阵系统,将气象服务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提高城市内涝、雷电、强风等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完善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3.促进生活富裕,提升气象服务公众供给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推进现代为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与高标准农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完善智慧农业气象数据库,建立集农业布局、气候监测和物候实景监测、农情指标、灾情和服务效益收集的智能化、可视化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提升一县一品的特色种养殖业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强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影响评估,发展精细化、格点化、基于影响基于风险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

现代产业发展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融入承德“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围绕体育赛事、冰雪运动、交通、电力、清洁能源、水库调蓄水等领域需求,发展多要素精细化要素监测、风能、太阳能辐射、负氧离子等专业观测站网,发展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技术,强化光功率、风功率预测技术应用,在绿色能源、森林草原防灭火等服务产品开发形成拳头产品,扩大品牌影响,提供与行业深度融合的智慧气象服务产品,趋利避害并举,高质量助力经济发展。

提升旅游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开展旅游气象基础研究,研发自然物候景观、特色天气现象景观、自然地理特色景观等精细化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发展生态气象旅游资源评价技术,提升冰雪运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以专业化、智能化的预报能力提升用户体验,开发承德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并融入承德智慧旅游平台,全面支撑承德旅游产业发展。

提升雷电灾害防御专业气象服务能力。优化雷电服务供给,提供一体化雷电综合服务模式,提升雷电灾害防御水平。

4.面向生态良好,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提升生态环境气象监测服务能力。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较完备的负氧离子监测体系,生态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发挥更大支撑作用,天然氧吧城市创建取得丰硕成果。围绕水源涵养和森林质量提升等生态建设,建设卫星遥感监测资料接收、存储、处理和分析业务系统。开展典型生态区边界层小气候研究,建立长序列、高质量、动态更新的生态气象专题数据集,构建多生态系统间融合应用的实时三维立体可视化遥感监测产品,建立量化预警指标,完善效益评估和反馈机制。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生态安全事件的气象预警,以体现出显著的服务效益,提升生态气象遥感监测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

提升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力。助力承德“三区两城”建设,全力服务承德天然氧吧城市创建,成立生态文明保障气象服务创新团队,全面提升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服务保障森林草原资源安全,助力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开展精细化气候服务、生态气象服务、森林草原防灭火服务等,针对影响重点生态系统功能区的重要气象要素和高影响事件,建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系统,提升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和预估能力,持续开展天然氧吧、旅游康养、冰雪运动等气候品质论证,塑造塞罕坝生态气象服务品牌,放大生态品牌效应,助力“皇家避暑胜地”品牌打造。开展重大工程和城市规划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沟通协作,完善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网,提升对流层以及边界层风向风力、温度、湿度、辐射等气象要素和颗粒物、臭氧、温室气体成分等大气成分的垂直探测能力。建立面向O3SO2NOxVOCs等污染物的预报、评估能力,PM2.5PM10等颗粒物以及AQI预报能力保持省内领先水平,重污染天气过程中长期预报时效进一步延长。引进精细化减排调控效果评估系统,为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施策服务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生态涵养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打造冀东飞机增雨作业备用基地,打造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样板,开展空地一体化生态保护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坝上高原和燕山建设承德特色的人影生态保障示范基地,开发建设人影作业指挥和效果检验评估业务系统,发展高炮和火箭、无人机、智能遥控火箭等针对不同海拔地区、不同类型云系、不同催化剂类型的作业装备,打造有科学设计的人影科学试验区,完善云水资源监测网,发展五段人影业务,实现作业需求获取、作业条件识别、作业决策指挥、作业安全监管、作业效果评估等业务智能化功能,创新人影作业指挥模式、作业技术与装备、作业指挥和监控模式,构建高质量的生态保障人影技术体系。

(三)构建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落实国家、省、市和中国气象局、河北省气象局科技政策,完善科技奖励、成果评价、人才评价等科技管理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充分调动积极性。建立学术交流、专题研讨、学术访问常态化机制,形成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以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以业务需求牵引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科研和业务充分融合,不断提高我市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水平,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1.强化重点领域科学研究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益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发展研究型业务。发展智能观测业务,进一步提升协同观测、质量控制和融合分析技术水平,完善精细化气象监测产品体系,强化数据业务支撑能力;完善智能气象预报业务,以暴雨强对流等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为重点,深入开展数值预报模式释用,强化智能网格订正和应用能力,加强客观精细气候预测业务和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加强多部门信息的融合共享和协同发展,强化信息共享和开发应用能力,强化气象服务技术支撑,提升服务效益和影响力。

2.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加快创新工作室和创新团队建设,汇聚科研技术力量,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深化开放合作,实施协同集中攻关,建立研究型业务。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力度,完善气象科研创新机制,组建科研创新微团队,建立“点对点”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导师培养、学术交流、专题研讨、学术访问等常态化机制,形成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3.强化开放合作,打造山地和坝上高原气象特色科技创新区

加强与京津合作与技术引进,进一步深化气象信息的互联互通,建立监测预警联合会商机制。开展山地精细化预报预警技术研究,联合科研院所开展燕山暴雨观测和人工增雨催化试验,在燕山暴雨气候区布设断面观测系统,开展稠密观测试验,重点在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降水量级和落区预报及要素速报能力上下功夫。发展具有承德特色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研究,开展迎风坡人工增雨(雪)催化试验和效果检验评估。发展多元信息融合技术,开展人工智能气象预报业务研究与应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开展基于机器学习、多源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灾害性天气研究,形成本地化的预报方法,以研究型业务推动核心业务能力提升。

4.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强化政策引导,完善岗位管理机制,优化岗位考核体系,选拔认定一批省级气象领军人才、省级首席气象专家和青年气象人才,选拔认定一批市级基层优秀人才。形成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在政策范围内适当放宽专业限制引进人才,利用特色科技创新高地吸引、培养、锻造人才。

(四)建设支撑业务发展的一流气象基础设施

完善台站基础设施和优化环境建设,抓好基层台站基础设施上档升级,高质量市级雷达站升级迁建和丰宁、宽城两个雷达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承德县气象局整体回迁项目、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和气象现代化业务平台建设项目,完成宽城国家气象观测站集中供暖项目、平泉国家气象观测站市政供水项目建设,完成市局办公楼和业务楼改造提升工程、观测站修缮工程,提升气象现代化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水平,完成围场御道口雷达站和生态站系列业务现代化建设项目,完善市县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启动市级气象档案陈列馆建设,推动承德佟山、围场气象主题公园和隆化气象科普场馆建设,进一步扩大气象工作社会和公众影响力。

四、重点工程和投资概算

“十四五”期间,围绕主要任务,从弥补“十三五”不足、地方发展需求、全国全省气象事业发展趋势、中国气象局和河北省气象局的投资方向等四个方面谋划实施五个重点工程。分别是:气象防灾减灾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程、现代产业气象保障工程、气象业务核心能力提升工程、气象设施综合提升工程。投资概算主要是结合了“十三五”期间省级、地方的投资规模和未来五年的需要,参考了当前的市场价格。初步谋划工程总投资规模16414万元,省级投资9340万元,地方投资7074万元。具体工程见《承德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后附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落实。继续加强和完善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完善河北省气象局和承德市政府市厅联席会议制度,分别落实规划责任,共同落实规划任务;加强“十四五”规划与“十三五”规划的有效衔接,注重与承德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充分对接,做好规划上下横纵之间的衔接;加强规划的推进实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单位,建立规划实施评估与动态修订机制,确保规划的落实与实施。

(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开放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适应气象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气象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的执行和应用,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规划落实体制机制。

(三)加大资金投入,推动规划实施。紧盯国家政策和重大项目机遇,争取上级大的项目和资金落地,谋划实施一批气象现代化提升工程。按照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健全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把气象事务支出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共同落实气象建设投资。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管理,保障气象规划项目稳定运行。

(四)健全法治体系,保障事业发展。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气象法治建设。依法加强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预警信息传播、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等工作管理,充分发挥气象法律、法规对气象事业规划的政策支持作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

 

附件:承德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

 

 


承德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年限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投资概算(万元)

市、县

总投资

9340

7074

16414

气象防灾减灾工程

2021-2025

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系统,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任务,发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建设卫星遥感监测资料接收、存储、处理和分析业务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风险管控、监测预报预警、灾后气象服务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体系,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700

1040

2740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程

2021-2025

打造冀东飞机增雨作业备用基地,在坝上高原和燕山山地建设承德特色的人影生态保障示范基地,打造人影科学试验区。建设云降水物理监测站等地面监测设施,发展高炮和火箭、无人机、远程智能遥控等作业装备,建设人影作业指挥和效果检验评估业务系统。

建设承德生态气象科技创新示范区,完善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网,在御道口建设卫星遥感地面校验站。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在丰宁和塞罕坝建设陆-气通量监测站,建设林地和草原、湿地等下垫面类型的生态监测站。建设太阳能辐射和负氧离子监测站;开展生态监测评估和天然氧吧、旅游康养等气候品质论证。

1300

2654

3954

现代产业气象保障工程

2021-2025

建设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新建农业气象观测站10个、自动土壤水分站智能化升级和新建15套;全省范围布局开展马铃薯观测;加强马铃薯分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引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新建交通气象观测站2个、旅游气象观测站4个,建设防灾减灾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和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等现代气象服务系统。

600

800

1400

气象业务核心能力提升工程

2021-2025

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迁址升级承德C波段多普勒雷达为S波段双偏振雷达,增建丰宁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1部和宽城X波段双偏振雷达1部,智能化升级改造9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和60个地面天气站;新建城市气象监测站30个,新建694个雨量站,达到燕山暴雨易发区行政村全覆盖,遴选山区灾害观测站实施北斗通信升级改造;加强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建设,建设智能垂直廓线监测系统一套,微波辐射计3个、毫米波云雷达1个、气溶胶激光雷达2个、大气稳定度监测仪1套,激光雨滴谱8个、三维闪电定位仪3套、大气电场仪10套等专业探测设备,构建立体协同监测网;在燕山南麓暴雨区和接坝地区布设断面立体综合观测系统,新建高山自动气象观测站3套,弥补气象灾害重点区域监测盲区,建设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工程。

开展燕山复杂地形灾害性天气野外观测试验,引进具有复杂地形适应性的短临集成分析预报INCA业务系统,引进“科技冬奥”创新成果,建设智能预报业务系统,完成高时空分辨率的智能网格本地化业务系统,建设承德市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完善市县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联合多部门,完善防灾减灾网格化发布系统。

4240

1580

5820

气象设施综合提升工程

2021-2025

提升气象台站基础设施能力。高质量建设承德县气象局整体回迁项目和气象观测站建设,完成宽城国家气象观测站集中供暖项目和平泉国家气象观测站市政供水项目建设,完成市局旧业务楼改造和雷达塔楼、观测站修缮工程;建设现代化的信息支撑共享平台,启动市级气象档案馆建设,推动承德佟山、围场气象主题公园和隆化科普场馆建设。建设市级综合业务运行监控平台、市级标准化维修平台、标准化备件仓库和气象装备实训平台,建设市级气象计量实验室。

1500

1000

2500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0日印发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